總體滯后尋求爆發 土壤環境監測恰逢其時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生態部(土壤環境保護中心)主任王夏暉介紹,目前,我國在空氣、地表水、聲環境等常規環境監測領域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監測體系,具有較強的監測能力,但土壤環境監測能力亟待加強,尚不能及時掌控全國和區域土壤環境狀況。
王夏暉還表示,市、縣級環境監測機構土壤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專業監測人員匱乏,土壤環境監測體系總體滯后,對酞酸酯、激素類等新型土壤污染物的監測更為缺乏,常常使區域環境綜合分析遇到瓶頸制約。此外,土壤環境監督執法、風險預警、應急體系建設也較為滯后,大氣、水、土壤全要素協同監管機制尚未建立。
此次土十條提出,計劃2017年底前建成國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2017年前建立國控網絡、2020年下沉至市區全覆蓋,將有效提升土環境質量壤監測需求。
土十條”重點檢測項目主要有:①重點監測土壤中鎘、汞、砷、鉛、鉻等重金屬;②重點監測多環芳烴、石油烴等有機污染物;③重點監管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④重點監管產糧(油)大縣、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等區域。
對癥下藥方能事半功倍,只有切實加強土壤環境監測,找準病癥,才能科學引導和支撐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具體而言,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將主要從幾方面切入:首先,要加速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其次,要深入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調查。第三,要強化監測成果應用,提升防治支撐水平。第四,要構建土壤環境監測管理考核機制。
根據環保部負責人答記者問,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已設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31367個,2016年擬繼續增加7000個風險點,占已建成網點的22.32%。我們認為,未來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數量有望迎來高速增長。由于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污染物成分復雜,土壤監測網點較大概率將依賴基于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環境檢測企業有望受益。
“政府購買服務,建立工業園區土壤監測點,完善土壤信息系統,建立大數據平臺,有望打開百億市場空間。”E20研究院研究員郭慧分析。
不過,土壤監測這一市場領域并未發育完善。因此,有行業專家表示了擔憂,對目前比較火爆的第三方監測也要謹慎評估和完善監督機制。
郭慧表示,混亂的場地調查市場,低價競爭現象層出不窮,耕地修復等商業模式不清晰等都是當前面臨的問題。千億市場開啟,還需要更多配套文件引導市場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