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件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有著相同的實質。英國關于“脫歐”的公投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在一些業界資深人士看來,走紅、ISIS被追捧,背后“粉絲”的思維方式其實都來源于一處,都訴諸眼前的群體利益。更令人感到離奇的是,公投剛結束,居然就有百萬民眾強烈反悔。
再說仙桃,同樣讓人不解。一個垃圾焚燒項目,環評,公示,開工,兩年多過去了,到了快要竣工之時,民眾突然有了反對聲音,地方政府則宣布停建了事。事起突然,了結也頗蹊蹺。
其實,焚燒是世界流行的垃圾處理方式之一,并非洪水猛獸。但關鍵是不論你說了多少科學知識,就是不讓你在我家門口建廠。這種鄰避主義與英國民眾的民粹主義頗有種異曲同工之妙。
“垃圾圍城”下的艱難選擇
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進入“抗議——中止——重啟——再抗議”的怪圈背后,是中國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以北京為例,當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200萬,每天產生生活垃圾達到1.84萬噸之多,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生活垃圾,卡車連成一串,能夠整整排滿三環路一圈。
廣州、深圳同樣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境。廣東省科協的一項調研顯示,廣州、深圳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超過1.3kg/天,年產生總量分別超過600萬噸和500萬噸。而2002年投產的廣州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預計2017年將填滿。
“依據廢棄物處理的‘三化’原則,即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垃圾焚燒比填埋、堆肥等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業界人士郭云高曾去參觀福建沿海的一個垃圾填埋場,臺風過后,填埋場里的垃圾全部被大水沖出來,一片狼藉。
而垃圾焚燒廠占地面積小,選址方便;垃圾經焚燒后成為飛灰和殘渣,體積縮小80%~90%,易于進一步處理;而且燃燒產生的熱能還可以轉化為蒸汽用來發電或供熱。在垃圾量猛增,填埋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焚燒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睞,并被大力推廣。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十二五”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規劃》指出,到2015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87萬噸/日以上,全國城鎮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根據《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13—2015)》,到2015年底,全市將建設10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然而除了魯家山、高家屯項目進展稍顯順利外,其他項目或多或少遭遇過“鄰避運動”而影響建設進度。
是否只有抗爭一條路
但與大陸垃圾焚燒境遇不同的是,2016年6月12日,在中國臺灣還是端午假期。在中國臺灣新北市八里垃圾焚燒廠,竟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
“我對你愛愛愛不完……我愛你們哦!”透過粉色氣球門,舞臺上一位女孩邊唱邊跳,臺下觥籌交錯,氣球門外的收禮臺放著新娘新郎的婚紗照、小熊、喜糖,場面非常溫馨。如果不是LED屏顯示“八里焚燒廠祝福新人”,人們絲毫感覺不到這場婚禮有何異樣。
“我覺得這里環境還可以。”新郎對來賓說。八里垃圾焚燒廠位于新北市,面朝著大海和港口,工廠外觀由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設計,采用了與羅浮宮金字塔類似的玻璃帷幕。垃圾日處理量可達1350噸,占到新北市垃圾產生量約四成。但“婚禮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在垃圾焚燒廠辦?”
據八里垃圾焚燒廠廠長陳丁全介紹,該廠也曾遭遇鄰避運動,但現已和周邊居民和睦相處,在這里舉辦婚禮的位新人,正是當年的一位抗爭。他帶動了當地人在垃圾焚燒廠辦婚禮和拍婚紗照的浪潮。因為附近少有這么大的空間,而且是免費提供,這里至今已舉辦了一百多場婚禮,設宴的行政大廳被稱為“幸福廣場”。
從鄰避到睦鄰,這里曾經歷過垃圾焚燒廠的普遍難題,如今又成為“正面典型”,每年迎來約5萬人參觀,大部分來自大陸和香港,其中不乏遭遇過鄰避運動的各地市長。“他們關切的是,垃圾怎么處置好、我們怎么經營。”陳丁全說,“還有環境教育是怎么做的。如何營運焚燒廠,才讓民眾相信我們。”
彌補產業制度性短板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以發現引發鄰避運動的“導火索”并不是“垃圾焚燒項目”本身,而是垃圾焚燒項目產生程序的問題。民眾原本就對垃圾焚燒項目不了解且心有恐懼,一旦抓住了政府在推動項目過程中的小“瑕疵”,就立刻為鄰避運動找到了正當的借口和理由。
周圍的居民是否可以因為垃圾焚燒設施獲得合理的補償或一些好處?畢竟任何一個垃圾焚燒設施都是處理全城或全區的垃圾。中國臺灣的做法值得借鑒,在中國臺灣明確規定,每燒一噸垃圾要給予當地居民一定數量的經濟補償,這些補償可以用于當地居民的一些公共事務。許多國家、地區都認為應該合理補償垃圾焚燒設施周圍的居民。
既然垃圾處理設施(包括焚燒設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配套公用設施,我們為什么不從配套公用設施的高度來對待垃圾焚燒設施,確定規劃方法,提前規劃,提前公示呢?這樣做雖不能完全避免鄰避運動,但可以解決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從規劃(法律)的角度確定了垃圾焚燒設施作為配套公用設施的地位,二是讓垃圾焚燒設施鄰避其他可能引發沖突的設施。一旦垃圾焚燒設施被“認真”地納入城市規劃,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前為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留下空間,并昭告其他沖突設施自動避讓,從而規避一些潛在的外來“沖突”因素。
而要徹底化解針對垃圾焚燒設施的“鄰避運動”,應該優先解決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制度性缺陷。還原垃圾焚燒設施“城市配套公用設施”的地位,使其規劃具有前瞻性和嚴肅性;要承認當地居民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作出的貢獻,在制度層面給與合理的補償。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新京報、騰訊棱鏡、南方周末、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