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廣環投原董事長潘勝燊落馬,隨后這家國企及原母公司廣州廣日集團有限公司接連有多名高管接受調查,管理層近乎“全軍覆沒”。時任廣州市紀委新聞發言人梅河清形容廣日集團系列案為“塌方式腐敗”。媒體報道,這一窩案事涉多個垃圾焚燒項目貪腐問題,而廣環投正是壟斷了廣州所有垃圾焚燒項目的企業。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與廣日集團腐敗窩案的關系,坊間一直有著各種傳聞。為什么會有這種傳聞?很簡單,就因為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廣日集團獲利太大。當年廣日集團以承擔政府18億元債務為代價,一舉獲得了廣州市25年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特許經營權。這樣一筆生意,業內人士分析稱廣日集團僅靠垃圾焚燒的發電收入就能實現收支平衡,而每年高達幾億元的財政補貼幾乎等于白給。
垃圾焚燒竟成貪腐高發地帶
既然是生意,賺多賺少原也無足深怪,廣日集團讓人議論紛紛的關鍵在于其在廣州垃圾處理市場中獲得了排他的地位。以致在廣州市人大分組審議會議上,一位曾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的民營企業負責人抱怨,“我們是一點垃圾都搶不到。”
來自國內某媒體的新報道消息稱,2012年前后,廣州市定下一舉興建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宏大計劃,每個工程的投資規模平均超過10億元。在垃圾焚化爐等招標上,便存在暗箱操作空間,國企高管幫助競標單位拿項目,然后吃回扣。目前庭審披露的信息是,有三名高層加起來收受了某工程公司的老板1930萬元,幫助其拿下總造價在15億元的4個項目。
貪腐的手段并沒有什么出乎意料之處。但是,涉及的項目金額非常驚人。事實上,目前中國的諸多市政建設處于高速發展中,相關工程、服務等自然而然成為“碩鼠們”眼中的肥肉。與此同時,另一個驚人事實亦被曝光。為了壟斷尋租,相關涉案人員更是阻礙垃圾分類進程。
庭審顯示,大約在2012年,廣東辰裕建設工程公司(以下簡稱“辰裕建設”)董事長汪清在廣環投原企業發展部部長李曉雄組織的飯局上認識了潘勝燊,并當即向其表達了希望和廣環投合作的意愿,潘勝燊表示同意。此后,廣環投總經理白文和李曉雄積極和汪清溝通,通過制定傾斜性的招標條件,使得辰裕建設掛靠的單位順利拿到花都、增城、興豐、南沙等4個項目。在中標之后,掛靠單位并不真正參與項目施工,而由辰裕建設施工。
壟斷后遺癥
利益鏈條至此露出環。“也不只廣環投有這樣的問題,只不過它這次暴露得比較徹底。”
早在2013年1月,一位從事垃圾處理的民營企業董事長林淇(化名)在列席廣州市人大會議時,數度炮轟廣日集團壟斷垃圾處理業務。“體系滴水不漏,民營企業一噸垃圾都搶不到。”會后,林淇托人上交建議,得到廣東省有關領導批示。
自接手廣州垃圾處理業務以來,除了運營既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廣環投主要的工作便是建設一座又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林淇解釋:“廣環投入行完全不需要競爭。它也不需要思考,把坑占住,把錢扔下去買設備,就行了。而你買誰的設備,各種環節交給誰做,這里面存在很大的利益漏洞和尋租空間,他們全部掉在這里了。”而廣環投壟斷垃圾處理的另一項弊病是,廣州缺乏發展焚燒以外技術的動力。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因為垃圾分類做得好,自然減少了大量焚燒的量。而不管是建立設施還是焚燒垃圾,可都是有政府補貼的。然而,良好的垃圾分類才是垃圾焚燒的前提,我國的垃圾大多數未實行分類處理,這不僅使得資源回收的比較少,需要燒的量也更多,而且這樣的垃圾燒起來,很容易造成結塊堵爐、燃燼率低、甚至熄火停爐等事故,在這種非正常運行下,焚燒產生的污染物質也會更多。可以說,做不好垃圾分類,就沒辦法很好地解決垃圾圍城。
“中國式困境”前路茫茫
而正處于“四面楚歌”的垃圾焚燒,除了內憂,亦有外患。與近年來垃圾焚燒項目在各地呈“大躍進”式建設相應,對之的質疑之聲也日漸增多,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三問:
一問:垃圾焚燒廠“大躍進”式的建設會否造成產能過剩?一座城市7座垃圾焚燒廠是否會造成產能過剩?廣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勇認為,目前政府推廣垃圾分類的思路和“大躍進”式的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規劃相矛盾,如把更多力量放在垃圾的分類減量上,就可以減少垃圾焚燒廠的數量。
二問:焚燒廠運行環保安全如何監管到位?垃圾焚燒項目上馬,易在附近居民中引發恐慌。關于焚燒無害化,居民對政府的解釋始終難以信服。業界人士羅明海就表達了擔憂:“就算建設的垃圾焚燒廠技術世界,但好的技術沒有好的運行與監督,其要達到無害化效果也是未知數。”
三問:“垃圾焚燒場建設是否科學”誰說了算?對于垃圾焚燒是否具有毒害性等關鍵性焦點問題,不僅居民與政府間難以達成共識,在專家中也存在較大爭議。各方爭議較多的垃圾焚燒是否無害化問題,網民援引有關專家觀點稱,在西方,垃圾焚燒發電已成夕陽產業,垃圾焚燒的“發達國家”都在縮減垃圾焚燒規模。而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縮減垃圾焚燒規模”的情況并不存在,相反還在大力發展中。
業界資深人士危偉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明確指出:“垃圾經過焚燒都是可以達到無害化處理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騰訊新聞、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