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遭遇大地震和海嘯,導致大約1.8萬人死亡或者失蹤,由東電公司運營的福島核電站因海水灌入導致斷電,其4個核反應堆中有3個先后發生爆炸和堆芯熔毀,造成災難性核泄漏,福島至今仍有不少民眾處于“避難狀態”。
福島核事故已過去5年,但核泄漏的影響依舊深遠。一些民眾認為,現實與日本政府“核事故影響有限”、“善后處理進展順利”的宣傳反差強烈,福島核事故處理需要多少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幾何?去污染做到了什么程度?廢物終如何處理?對于這些問題,一手資料和獨立機構調查仍然十分缺乏。
此外,福島核泄漏事故帶來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專家指出,淡化核事故對環境、健康、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的長遠影響,后果可能極為嚴重。2016年,日本福島核事故5周年,又逢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兩次事故給人類造成的破壞、創傷以及難以名狀的痛苦,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離我們遠去。對于兩次浩劫的紀念,是緬懷、是警示,也是鞭策。
危機并未解除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事故究竟帶來了什么的影響也仍不明確。
首先,裝滿了大約1000個儲水池的污染水會隨著時間逐漸泄漏。冷卻水在被送入儲水池之前,東京電力公司會除去其中含量多的核污染物——銫,但水中仍然含有高濃度的放射性鍶和氚。
2016年2月,公司報告,廠區內鍶水平出現了一個尖峰,這可能表明有儲水池泄漏。所以,東京電力公司在盡全力清理儲存水中幾乎所有的放射性物質——除了氚,它實在難以被分離。然而,由于這些儲存水中氚的濃度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飲用水水平,所以漁業協會不允許將這些儲存水向海洋排放。
固體廢棄物同樣越堆越多。人們清理了從廠區向西北方向延伸50千米左右的疏散區內的街道、房屋和場地,得到了上百萬袋被污染的表層土和碎片,這些污染物目前還沒找到終存放地點。然而在去年,有將近800袋污染物被臺風帶到了幾英里之外,公民核信息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而且有上百袋污染物一直沒有被找到。
時至今日,5年后,有大約10萬人依然在等待返回家鄉。2015年,日本政府宣布將會撤銷人均年輻射量低于20毫希(包括20毫希)區域的終疏散命令。上述負責人說,這個標準比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推薦安全輻射量要高幾倍,具有“不可接受”的風險。但不管怎樣,在這個地區開放一年后,東京電力公司會停止向此地區的3.2萬名前居民提供補償。
政府三緘其口
而在2016年5月30日,東京電力公司原子能部門一把手姉川尚史公開承認曾隱瞞事實。他說,過去5年有關福島核電站輻射泄漏事故相關反應堆“堆芯損傷”的說法隱瞞了事實,“堆芯熔化”才是實情。
2013年8月,日本政府承認福島核電站每天有至少300噸遭受核污染的地下水流入海洋,且這種情況可能在核事故發生后一直存在。但同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卻在東京申奧陳述時則向全世界夸口,核污水“已得到控制”、“完全沒有問題”。事實上,東京申奧成功后,福島仍然不止一次發生核污水外排或泄漏情況。
2011年4月,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還發現,半衰期約為30年的放射性銫在5年后將順著海流到達北美,10年后回到亞洲東部,30年后幾乎擴散到整個太平洋。而日本政府的縱容和默許還進一步擴大了核污染物對海洋的破壞。
另據多項研究顯示,放射性污染對海洋魚類、生態系統和食品安全帶來的不良影響廣泛而深遠。例如,福島附近海域的鲪魚體內放射性銫濃度依然很高;在福島核電站附近30公里海域內,一種名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已完全不見蹤影。另外,由于日本對部分受污染地域肉類的監控不及時,導致一些放射物超標的受污染牛肉可能已經流入市場。5月11日,在與福島縣相鄰的櫪木縣,一所小學的校餐被檢出放射性銫超標,其中竹筍的放射性銫超標一倍以上。
日本民眾不信任核電
與此同時,在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日本民眾對核電的信任隨之受損。東京電力公司在事發后反應不及時、信息不公開,也讓日本民眾對政府在核電方面的政策產生質疑。日本原子能委員會副主席鈴木達治郎指出,對于日本核電站重啟而言,大的挑戰并非新的安全要求,而是如何重塑日本民眾對核電的信任。
據日本民意調查,目前超過八成的日本民眾依然認為核電站不安全,74%的日本民眾認為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在未來還會發生。而日本的核電新規,將地方政府是否同意也作為核電站審批的一項指標。民眾的不信任,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也反對并阻礙本地核電站的重啟。
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福井縣就曾對其轄區內的高濱核電站3號、4號機組重啟表示反對。2015年4月,福井地方法院判決暫停重啟該核電站,但關西電力公司提出上訴,福井地方法院終取消了禁令。
鈴木達治郎表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前,核電站所在的地方往往對核電比較支持,因為建設核電會給該地區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會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福島事故發生后,民眾的意見出現逆轉。此外,新的安全要求擴大了核泄漏事故發生后人員緊急撤離的半徑——從10公里擴展至30公里,這使得更多核電站附近的民眾反對電站重啟,他們擔心自己的生活會受到核泄露事故的影響。
(參考資料:新華網、經濟參考報、無界新聞、《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