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夜生活日益豐富、越發“歡騰”:大柵欄、美食一條街叫賣聲此起彼伏,夜店、酒吧高音喇叭爭相嘶吼;廣場舞隊伍日益壯大,鑼鼓嗩吶外加低音炮……雙層玻璃也隔不住這惱人的旋律。城市建設節奏加快,夜深人靜,建筑工地的攪拌機仍在轟鳴;天還沒亮,運輸車輛鏟渣土的刺耳聲響,又吵醒人們的好夢……城市的夜,為啥不能安寧?
李建偉家住武漢市江岸區濱江苑小區。這個小區東邊就是長江,晨起看江水奔涌,傍晚賞落日余暉,這原是李建偉買房時的美好憧憬。然而近一段時間,李建偉卻被卡車噪音吵得夜夜失眠,再也沒有了臨江賞景的心情。
除了工地噪音,廣場舞也讓王莎莎頭痛不已。她所居住的小區,右邊是某家具品牌的賣場,左邊是一棟開了電影院、KTV和七八家餐館的商業樓。“每天晚上,除了刮大風下大雨之外,賣場前的空地上都有人跳廣場舞;深夜時,也偶爾有人從電影院或者KTV、餐館出來后大聲喧嘩。”王莎莎說,她對門鄰居家的孩子今年高考,為了保證學習和睡眠,已經安裝了雙層隔音玻璃。
“類似廣場舞之類的社會生活噪音投訴占20%左右,包括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冷氣機、冷水塔產生的噪音,快遞企業分揀包裹和餐飲酒店油煙機、鼓風機產生的聲音,以及KTV等等。”武漢市洪山區城管委執法大隊綜合執法中隊中隊長王建軍說。
噪音污染源防控刻不容緩
一方面是噪音污染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越來越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卻是人們對于噪音污染的忽視。為了加強對噪音污染的重視,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4月16日正式確定為“世界噪音日”,并希望通過對于噪音污染等相關知識的宣傳,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個“看不見的殺手”。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防范平時生活中的噪音污染呢?
首先自然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普及。盡管我國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問三不知”,所以如何更好地普及噪音污染所帶來的危害,讓更多的人了解相關法規,避免成為噪音污染源的制造者,也需要相關機構的宣傳和推廣,而這,也并僅僅只是在“噪音日”才能進行的。
除了普及相關知識以外,如何減弱噪音帶來的危害和污染也是重中之重。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由於噪音穿越樹林時,會有一部份被樹葉所吸收,所以在噪音多的地方,誠如機場,工廠等處多種植物,即可達到靜音的效果。
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噪音管制,在醫院、學校、住宅區等附近設置禁止亂鳴喇叭的標志,以維護該地區的安寧,同時對卡拉OK、KTV、歌廳所播放的音樂聲以及營業時間進行限制,并對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做完善的規劃,將工廠遷移至郊區,以避免噪音干擾住宅區的安寧。
治理難在哪里
早在1996年,我國就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但由于法律中并沒有明確具體的噪音污染認定標準和賠償標準,導致其在實際執行中不盡如人意。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長期以來,在樓盤開發時,相關部門通常只涉及容積率、采光、綠化等,并未涉及小區的防噪審批等細節。
僅就北京而言。2007年,北京開始實施《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其中明確要求,北京市噪聲污染將由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房地產開發商須明示銷售住宅的隔音情況。
這一規定還要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依據國家和北京市聲環境質量標準和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合理劃定建筑物與交通干線的防噪聲距離,并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
但問題是,它并沒有解決立法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交通噪音的治理往往涉及環保、交通、鐵路、開發商等多方關系,牽扯到多方利益,協調難度很大,由此,受害的業主們往往處處碰壁。
事實上,北京有政協委員曾提案建議,在已有的高速路和鐵路應加裝隔音墻或隔音罩,減少車輛噪聲對居民的影響,可降噪70%—80%。市政府考慮改造現有道路路面,采用能減少交通噪聲的新型材料。在改造道路的同時,一并解決井蓋產生的噪聲問題。另外,對市內的地鐵地上運行的路軌和靠近居民居住區的火車路軌進行改造。
而據相關專家分析,治理交通噪音并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劉維寧指出,目前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技術手段來解決軌道交通噪音問題。他說,通過聲屏障、隔聲窗、隔聲陽臺等技術手段,完全可以解決軌道交通噪音的問題,技術上沒有障礙。
【他山之石】國外如何治理噪音
美國:“皮毛法律”治噪音
在美國的社區,要求每一個業主避免在自己的土地或房產上進行“不合理”的侵擾附近土地使用或享受的活動,如不能讓鄰居家的生活受到煙味、嘈雜聲的打擾。小麻煩也有相應的法律管轄,美國人稱此類為“皮毛法律”。美國大多數城市或州都有噪音控制法規或反噪音法規,禁止制造噪音擾民。
英國:居民區寵物不能大叫
1971年,英國就對生活噪音做出了明確規定。此后,具體條例越來越多。2004年,倫敦市關于噪音的法令甚至規定:居民在使用收音機或電視機時,聲音不得傳出8米,家養的寵物也不得發出過大的叫聲,在居民區任何人不能摁喇叭、吹哨和鳴笛。
德國:22點后不準大聲說話
德國規定22點后不準大聲說話、放音樂、聚會,周末要舉行聚會也得事先征得鄰居同意。
日本:消除噪聲靠“自律”
日本的《環境基本法》對噪音有明文限制:療養部門和社會福利設施集中的地方,白天噪音在50分貝以下,夜里不能超過40分貝;市民居住區白天55分貝,夜里45分貝以下;住宅和商業、工業混合區域白天60分貝,夜里50分貝以下。達不到標準,有關部門會加以治理。
新加坡:居民之間互相體諒
新加坡雖然沒有在控制社會噪音方面做到十全十美,不過居民之間互相體諒的觀念對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新加坡對噪音污染的管理有很多詳細的規定,比如對建筑工地有幾個特殊時段的音量限制,公寓里如果哪家噪音過大,可以投訴,政府會有人過來管理。新加坡人有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概念,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如果你在地鐵上拿手機大聲放音樂,很多人會對你怒目而視。
?。ū疚木C合建材網、瞭望新聞周刊、人民網、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