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開啟人類環境新時代
4月22日,超過150個國家的高層官員在紐約簽署去年達成的氣候協定。在一天中如此多的國家簽署一項協定,可謂是一個十分有歷史意義的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簽署儀式閉幕式上表示,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他呼吁社會以更大勇氣和決心,使《巴黎協定》盡早生效,迎接一個人類環境的新時代。
《巴黎協定》自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1日開放簽署,協定將在至少55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交存其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之日后第三十天起生效,這些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至少約占總排放量的55%。
資料顯示,《巴黎協定》一共31頁,29條,將近1萬6600個單詞。核心內容:,旨在達到凈零排放的“長期目標”;第二,每五年盤點一次的不斷加強的“行動力度”;第三,保證實現氣候承諾的加強“透明度”;第四,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第五,幫助世界受氣候變化影響人群的“適應”。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表示,這份協定能得到這么多國家的認可和簽署,說明了里面的條款照顧到了每個國家的利益。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正因為這份協定大家都能簽署,說明其中在節能減排等細節方面還有短板。簽署僅僅是走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步,我們不能過分高估這個作用,接下來大家應該在協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并達成更高的共識與合作。
美國駐華大使馬卡斯·博卡斯發表署名文章,聲稱一個更綠色的未來已經展現在眼前。國家和城市的們正在逐步遠離化石燃料。企業主們正投資于一個清潔能源經濟。而我們已經看到氣候變化的巨大突破,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美中之間的密切合作與信任。“我們如何管理世界上大兩個經濟體和我們向無碳未來的過渡,將決定美國人和中國人以及世界各地許多人的生活質量。這是件大事。”他表示。
我國為巴黎大會的成功作出了非常重要和積極的貢獻,“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為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起到重要作用”。會前,我國分別與美國、歐盟、法國、印度和巴西等國家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在協調立場的同時也鎖定了我國的利益訴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指出,中美和中法聯合聲明為巴黎大會的成功發揮了歷史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
《巴黎協定》的終達成,也為治理新模式提供了一個成功范例。正如主席在巴黎大會開幕式上指出的那樣,作為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是一面鏡子,給我們思考和探索未來治理模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寶貴啟示。巴黎大會是合作共贏、公平正義、共同發展這一治理模式新理念的成功實踐。
分析人士指出,碳減排市場空間大,《巴黎協定》的發酵作用及國內環保政策頻出的背景下,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地,市場有望重新認識碳排放概念股,今后受到主力資金的追捧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光大證券指出,2014年碳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達447億歐元,其中超過90%來自歐盟國家,而實際歐盟地區碳排放總額僅占排放總量的10%左右。根據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金,有望成為大能源交易市場。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測算,2008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69億噸,占世界排放總量的22%。另據有關專家測算,到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接近100億噸,有可能占世界排放總量的33%。另外,中國又是碳排放交易市場大的賣方。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可提供的CDM項目(清潔發展機制,即主流的減排交易項目)占到世界總需求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