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光伏行業自2013年回暖以來實現了迅猛發展,但是由于受限于多種原因,被迫棄光、停止相應發電機或減少其發電量的現象也愈發嚴重。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棄光電量為40億千瓦時,棄光率約10%。其中西北部分地區的棄光現象尤為嚴重,新疆為26%,甘肅則達到31%。
目前我國新能源供需在地理上呈逆向分布。一方面“三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電力需求不足、電力市場狹小;另一方面卻是化石能源和光伏等新能源都比較富足。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納上的矛盾。
另外,由于我國跨區輸電能力的不足,以及光伏等新能源發電企業在政府補貼之下加大投資,導致其生產的大量電力無法并網外送,這就是產生棄光現象的主要原因。
現在光伏電站并網難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上的因素,二是市場帶來的挑戰。但是棄光的根源并非技術,技術是挑戰,但不是大障礙。
德國作為光伏產業大國,也曾遇到過這個問題。據了解,為了解決光伏并網難的問題,德國除了加強監管,調整電網運營系統、進行電網改造升級外,還建立了更加開放、自由的電力市場,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通過競價進入市場,由于其遠期邊際成本是零,還能以較低價格進入市場。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的相關專家表示,破解棄光難題,除了在加快輸送通道、調峰儲能等設施建設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價格杠桿的作用,應巧妙地讓市場無形之手更靈活地引導市場行為。市場化改革中的梗阻,或許適合用市場的力量撬動。價格杠桿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規律,也是市場運行的重要法則。如果電力體制中價格信號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發揮,供需雙方的行為也就難以合理引導。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光伏發電之所以持續過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的引導,準確說是錯誤的價格信號引導出的錯誤的市場行為,這也是產生棄光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若想降低棄光率,就要設計更加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
一般來說,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會體現出責權利,也就是收益越高風險越高的原則,這將不會引發大規模的集中建設,尤其是技術還不成熟的電源不可能大規模集中上馬,同時還可以使市場各方有合理的價格利益預期。
棄光困局現仍然是制約光伏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要想扭轉這一困局,就要對現在的電力價格體系進行改革,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建立相對合理的電力價格體系,才能更好地調動各要素的積極性,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光伏并網消納難的問題。
(原文標題:破解棄光困局需發揮市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