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青海省委省政府召開動員大會,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根據3月5日國家有關部門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國家公園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積的31.16%。
“劃入國家公園內的冰川、河流、濕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資源為國家所有、全民共享,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試點期間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青海省省長郝鵬說,省級層面,將依托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建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公園內的自然資源資產進行保護、管理和運營。
日前,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制定下發了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明確提出了“三步走”工作目標,并部署了八個方面31項重點工作。
作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國重要的淡水供給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年均出省水量近600億立方米,維系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是氣候變化反應為敏感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
實現“雙引擎”驅動
事實上,早在20世紀中期,由于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等影響,三江源生態系統發生了大面積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生態狀況引發多方關注。
為此,2005年開始,政府投資約75億元,啟動了包括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支撐項目三大類,共22個子項目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據青海三江源生態監測工程組發布的一期監測數據顯示,保護工程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重大利好影響,雖然宏觀生態狀況趨好,但尚未達到1970年代比較好的生態狀況。
2014年,估算總投資160億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接著上馬。
作為三江之源,青海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和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監測顯示,近些年,青海省地表水進入豐水期,同時長江、黃河常年保持I類或Ⅱ類水質。與此同時,依水而居的民眾也初嘗生態保護的甜頭,如依托青海境內黃河干流的龍羊峽、拉西瓦、李家峽、蘇只、公伯峽等水庫,發展起來的冷水養殖是有利佐證。
青海省長郝鵬表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正式啟動,是青海省又一項生態文明建設重大舉措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青海省生態保護建設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要事,是青海省生態保護1號工程。
據悉,三江源國家公園按照“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五年建成國家公園”的“三步走”工作目標,從4月開始至2017年后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將完成三個園區國家公園保護與發展規劃,制定公園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和生態管護員管理辦法、草原補獎機制實施方案、牧民生產經營模式方案等31項工作任務。
三江源頭寫新綠
顯然,三江源,正在開啟“國家公園”時代。而這凝聚的是,青海人的自覺追求——
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
“這里的鍋爐工可以穿白大褂上班。”青海省齒輪廠家屬院現有千余戶,過去冬天用燃煤鍋爐供暖,黑煙籠罩,鍋爐工又累又臟。煤改氣后,窗臺上煤灰沒了,屋里更暖和了,節能又干凈。
為治理大氣污染,西寧市實行煤改氣,拆除、改造一批燃煤鍋爐。截至2014年底,西寧市建成區已沒有一臺燃煤鍋爐。黃標車全部被提前淘汰,一輛輛嶄新的純電動、混合動力公交車亮相街頭,環衛工的三輪保潔車也換上了純電動。
頭頂“青海藍”,人們格外舒心。從2015年7月起,西寧市每月公布四區三縣空氣質量排名以及區域內湟水河干、支流出境斷面水質狀況排名,讓市民知情,讓群眾監督。
過去,農村垃圾亂堆亂放是頑疾。近年來,青海對農村環境衛生實施連片整治,覆蓋1492個村莊和游牧民定居小區,占全省村莊總數三成多,176萬農牧民群眾直接受益。如今很多村莊的主干道都配置了垃圾箱,設立了垃圾集中收集點;專職保潔員定時清掃進村大路和村內主干道,村里村外,清清爽爽。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黑泉水庫是西寧人的“水缸”。為涵養水源,水庫周邊區域實行禁伐,附近寺塘村等村群眾放棄用了幾輩子的火炕,改用水暖炕。當地實行以草定畜,多出的牛羊實行圈養。村民種植經濟林云杉,昔日“砍樹人”變成種樹人、護林員。目前大通森林覆蓋率達38%,居全省前列。保護青青草場,植下棵棵樹苗,留住清清水源。
西寧人愛綠、護綠,“把樹當兒子來養”。西寧南北山過去光禿禿,經過多年苦戰,累計植樹造林20多萬畝,兩山森林覆蓋率提高10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2%。2015年11月,西寧抱回“國家森林城市”的綠色招牌,成為青藏高原上“國家森林城市”。
一江清水向東流
有人形象地說,生態是青海寶貴的資源、明顯的優勢、亮麗的名片、大的責任擔當。
基于此,地處三江源頭的青海省著眼大局,確立了生態立省戰略,遵循國務院批準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統一協調、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把三江源生態工程作為青海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使命,確立保護優先理念,建立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精心組織實施《總體規劃》,努力使三江源生態工程成為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示范工程。
李曉楠指出,2005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規劃》,涵蓋22個子項目工程,涉及植樹造林、黑土灘治理、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實施范圍涉及4州16縣1市的70個鄉鎮,面積15.23萬平方公里。
2013年批準實施的《二期規劃》,范圍增加到158個鄉鎮、1214個行政村。保護面積擴大到39.5萬平方公里,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4.6%。建設內容分生態保護和建設、支撐配套2大類24項工程,估算總投資160.57億元。2015年,投資75億元的一期規劃已圓滿收官。
目前,三江源二期工程正全面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突出并有效保護生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模式,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建立有序擴大社會參與機制,通過強化國家地位,更好實現對該區域自然生態的系統保護、整體修復,使“中華水塔”堅固而豐沛,持續保護世界“第三極”。
(本文綜合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