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重慶GDP的增速全國。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經濟快速發展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長江重慶段出境斷面水質常年保持在三類以上,基本達到生活飲用水源標準。作為三峽庫區上游的直轄市和超大型城市,重慶是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平衡生態保護的?
春季萬物復蘇,巴渝大地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近段時間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紛紛聚焦重慶生態文明建設,“好山好水好生態”成為輿論對重慶生態環境為直觀的評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事實上,這些評價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市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不遺余力。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全市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以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維護好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建設好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為己任,生態文明建設步伐越加持續有力,一幅“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美麗畫卷,也由此在重慶徐徐鋪開。
污水不直排,兩岸綠起來
2015年的一天,在重慶某區縣會議室里,一場協調會已經開了9個小時。
水污染半數來自鄉鎮生活污水,建污水處理廠已經成為共識。怎么建?什么時候建?建好污水處理廠誰來管?各方想法不一。所有質疑被解釋清楚后,當地干部終服氣:“專業的事兒還得給專業的人去干。”
“統一管理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成本明顯降低,技術和管理水平卻能得到提高。對于減輕區縣政府債務、降低融資成本、加快推進建設都有好處。”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忠明介紹說。
目前,重慶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9座、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809座。污水不再直排,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1%。
想要守住一江碧水,污水處理是一方面,修復“城市之肺”是另一方面。重慶巫山縣,長江兩岸都是高大石頭山,樹木難以自然生長,全靠人工種植養護。如何種樹,如何讓樹活下來?巫山人有辦法:挖掘機開上山,挖坑、客土、種樹。在沒有水源的地區,生根粉、保水劑全用上,局部地區引水上山灌溉。
“林地和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我們很早劃定了一條條紅線。”重慶市林業局局長吳亞介紹,“紅線指標,為生態養護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今的庫區兩岸,山體大片裸露“創口”再看不到了,綠化實現了全覆蓋。在重慶云陽縣,干流和支流兩岸綠化全覆蓋,干流森林覆蓋率高達70%。
不只是長江兩岸,重慶全域實現了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四增長”。森林面積達5562萬畝,近三年增加了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近三年增加3個百分點。
實施環保負面清單制度
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三峽庫區對維系長江流域乃至更大范圍生態安全至關重要。據重慶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歷來高度重視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建設。
在重慶市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指導下,市交委狠抓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市環保局充分發揮水污染防治主力作用,市林業局大力推進長江綠化工作,各部門和區(縣)既各負其責又相互協作,形成了聯防聯控格局。
與此同時,重慶將全市38個區(縣)劃分為5個功能區,制定各具特色的產業和環境準入規定,全面實施差異化的產業禁投清單制度和環保負面清單制度,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為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其中,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分別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發展區,著重保護三峽庫區水環境和武陵山區生態環境,禁止污染水體、破壞植被等產業項目。主城及周邊城市群同樣要承擔環保職責,主城9區之一的北碚區,近年來大力實施造林工程,森林覆蓋率達48.68%,境內嘉陵江水質總體達到Ⅱ類,成為主城生態屏障。
重慶市還建立了水質目標和水環境整治工程目標“雙目標”考核制、河段長負責制。堅持把水污染防治作為發展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水污染防治分五大功能區實行差異化考核,主城各區在水方面還單獨增加了56個湖庫整治民生實事的考核。
青山金山雙豐收
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對此表示,重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重慶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更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全局。重慶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召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城市。
于是,庫區奉節縣關閉了2000多個煤礦、煤窯,并對43公里長江岸線和5條一級支流的兩岸進行了2500多平方公里的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達65%;豐都縣在重慶市建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機制,實現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忠縣正全力推進庫區清漂及垃圾污水處理、庫區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等保護長江“七件事”,庫區清漂率達100%,轄區內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65%……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加快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設立規模為10億元的支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領域;二是成立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建立統一的污水、垃圾、廢氣排放權指標交易平臺;三是成立重慶環保投資公司,采用‘PPP+投行’模式,獲得銀行授信150億元,推動全市鄉鎮污水處理‘投、建、管、運’一體化。”重慶市環保局副巡視員曹巨輝說。
如今,“綠色”“循環”“低碳”已成為重慶產業發展新方向。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國智說,當前,重慶正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切實減輕環境壓力和負荷。
(本文綜合重慶日報、人民網、中國環境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