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府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十三五”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上,江蘇省計劃投入1000余億元用于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
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志鵬表示,“十二五”期間,江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不論是減排總量還是減排比例都居全國前列,“雖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和公眾的感受度和期望值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十三五’期間,我們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全面從嚴為標尺,以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治污攻堅戰。”
“與之前規劃相較,‘十三五’規劃綱要更加注重環境質量改善,更加注重環保投入,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制度創新。”陳志鵬說。誠如圍繞大氣、水、土壤三個環境要素,《綱要》提出的相關指標比現狀情況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上述約束性指標包括:到2020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下降比例達到20%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的比例達到80%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的比例達到98%以上,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面達到Ⅲ類水質的比例達到68.7%以上,地下水、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治水先治河 治河先治官
早在2008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就已印發《關于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的通知》,正式對15條入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管理。
省級河長在行業管理、項目安排、技術指導和工作協調等方面具有獨特條件,特別在一些跨部門、跨地區的工作推動方面,省級河長的協調能夠更好化解推諉扯皮的問題,形成工作合力。借助河長制,近年來,江蘇全省各地推動了一批重點環保工程的上馬建設,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
如今的江蘇,城市河道水質改善有河長負責,太湖15條主要入湖河流有雙河長,河道管理有水利部門的河長。河長名單里有省長、市長,也有縣長、區長,還有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無疑,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長實現了對區域內河湖的“無縫覆蓋”,不僅強化了河湖水質達標的責任,而且落實了河湖的長效管理和保護。
9年來,為使河長制成為流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抓手,江蘇省級層面和地方各市積極探索,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江蘇省水利廳制定了河長制實施辦法,省太湖辦印發河長工作意見,宜興市出臺加強河(湖、庫、蕩、氿)長制管理工作意見等。
各級河長被要求“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督查”,定期到掛鉤河流檢查指導,協調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江蘇省太湖辦定期向河長通報水質情況及存在問題,2015年印發通報近140份。
在常州市,每位河長都有一本督查手冊,16名市領導分別擔任24條河道的督查河長和30個重要水質斷面的斷面長,督促指導各地開展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并在全市環保例會上集中點評,確保做到整治目標、工程、資金、考核“四個到位”。
江蘇省環保廳流域處處長程煒對此表示,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入,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河長的職責將進一步落到實處。
重金治理“影子殺手”
不止水污染防治領域。江蘇省環保廳“夏病春治”,明確全省VOCs防控目標和主要工作任務,嚴控新增項目VOCs污染物排放量,還通過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加強廢氣治理。2016年,江蘇財政安排7億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分配到各市縣(區),用于支持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和監測、小鍋爐治理和改造、超低排放等。
在法規標準和技術指導方面,江蘇也開展了許多工作。2015年,《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江蘇省表面涂裝(汽車制造業)VOCs排放標準》頒布實施,《江蘇省表面涂裝(家具制造業)VOCs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和《江蘇省化學工業VOCs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也先后制定完成。
通過經濟激勵政策,江蘇鼓勵VOCs排放量大的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各個試點園區根據自身特點和特征因子建成了大氣自動監測站、電子鼻預警系統、大氣流動監測車和大氣污染預警網絡系統等大氣污染監控預警系統,提升環保部門的監控能力。
為捉拿“影子殺手”,江蘇還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準入門檻,控制建設項目新增VOCs污染物排放量。同時在VOCs排放量大的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各個試點園區根據自身特點建成大氣自動監測站、電子鼻預警系統、大氣流動監測車和大氣污染預警網絡系統等,提升環保部門的大氣污染監控能力。
此外,來自江蘇省環保廳大氣處的公開消息稱,2016年江蘇將開展VOCs排放總量控制,試行VOCs排污收費。同時以化工園區為單位,推廣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技術,安裝在線監控設備。
打造綠色工業新亮點
而在無錫宜興,有一個以環保產業為主題、面積達212平方公里的高新區——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1500多家環保設備生產企業、3000多家配套企業、2000多個品種,10萬名環保產業從業人員聚集于此,是目前面積大、企業密集的環保產業集聚地,年產值超過500億元。
宜興的環保產業已涵蓋“水、氣、聲、固、儀”五大主導領域,水處理產品銷售更是占據了國內市場“半壁江山”,裝備配套率超過98%。
“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在江蘇早已成為歷史,他們的認知不斷升華,由認識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已提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更高境界。
2014年,江蘇新增成片造林65.2萬畝,新建綠化示范村1028個,完成森林撫育153萬畝。嚴格保護生態紅線區域內濕地,加快退化濕地修復、保護,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38.5%。2015年,江蘇將確保新增成片造林30萬畝,撫育森林150萬畝,新建綠化示范村1000個,新建及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200萬畝。
“遵循自然規律,建設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的選擇。”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說,新常態下生態發展、環境保護工作更加不能松懈,要加快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生態持續改善,在資源能支撐、環境可容納、生態受保護的基礎之上,走出切合自身特點的轉型發展道路。
(本文綜合新華日報、中國環境報、現代快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