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堤岸翠含煙,碧湖漣漪蕩香帆”。三月的杭州,春色滿目,山水相容。西子湖畔、錢塘江邊、京杭大運河旁,因水而名的杭州共有大大小小3233條河道,在城市間縱橫交錯。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也成為了杭城發展的底色。
2014年浙江省在浦陽江上打響了“五水共治”的槍,兩年的時間里,以“治污”先行為契機,整治黑臭河5100多公里;以“治水”促轉型升級,累計關停高能耗企業2250家;堅持“水岸同治”,拆除違法建筑4.82億平方米;形成五級聯動“河長制”體系,各級河長共19310名……
如今的之江大地,水環境得到了全面改善,錢塘江流域全面消除五類水、浦陽江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全省221個地表水省控斷面中Ⅰ—Ⅲ類水總比占72.9%。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隨處可見,散發出了江南水鄉的新韻味。
將黑臭河整治進行到底
杭州市區曾有多少條黑臭河?2012年,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監管中心對杭州繞城以內的城市河道進行過一次調查摸底,排查出113條黑臭河道,到2014年已完成102條黑臭河整治。
2015年,杭州又自我加壓,列出84條黑臭河整治任務,將黑臭河整治進行到底。這84條“摘帽”河道中,上塘河水系就超過了半數。
上塘河是杭州重要水系之一,流經杭州的拱墅區、下城區、江干區、余杭區等,邊界交錯、水情復雜,是治理的難點重點。
相關區政府和部門對上塘河水系的黑臭河一一現場踏勘,分析水質黑臭原因,探查污染源頭,制定“一河一方案”進行整治。
北祥符街道的園中河,河道長1359米,其中470米河道位于星橋村內。整治前,河道兩岸違法建筑亂搭建、污水直排、水質惡化。
2015年5月上旬,杭州基本完成園中河兩岸拆違綜合整治工作,共拆除65戶近兩萬平方米違法建筑,關停違法經營戶33家,清退330間出租房。治理后的園中河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等3項指標均下降八成以上。
同時,杭州市在黑臭河道重要節點設置水質監測斷面,每月監測水質,綜合分析水質變化。2015年底,這84條黑臭河道全部通過治理驗收,實現了城市河道基本無黑臭現象的目標。
首要任務是清淤
轉眼間,“五水共治”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河湖庫塘清污(淤)是2016年浙江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杭州市召開河湖庫塘清污(淤)工作現場推進會。來自市各區縣(市)治水辦、水利、城管戰線的60余名干部參觀了余杭區郁宅港清淤工程、下城區長浜河淤泥干化處理及綠化利用示范工程,互看互學,積極推進全域清污,保障G20峰會水環境。
下城區長浜河清淤項目全長1777米,寬8米—30米。下城區結合利用河道附近長城機電市場拆除后的閑置場地,搭設三級沉淀池實現泥水初步分離,脫水后的淤泥進一步干化后將用于場地綠化。
余杭區郁宅港長度4.61公里,河道寬度25米—40米。被列入2014年黑臭河整治計劃后,曾經實施水中清淤,由于清淤、截污工作均不徹底,河道水質存在反彈跡象。為此,去冬今春余杭區再次實施郁宅港清淤項目,工程采用斷流干水作業,以徹底清除河底淤泥,同時在全線排查沿河排污口及埋全管的基礎上實施岸上截污。泥漿由泥泵吸取,管道輸送至附近的廢棄魚塘,待自然風干脫水后,既可以用作肥田,也可以用作堤防拼寬、市政道路、廢棄場地或廢棄礦區填埋。
“2015年,杭州整治完成84條137公里黑臭河,污水零直排,整治或封堵6267個排污口,全市基本消滅‘垃圾河、黑河和臭河’。污水的來源被截斷了,但長年累月淤積在河道底層的淤泥一到夏天就會翻騰上來,污染河水、氣味難聞。因此,2016年,杭州市將清淤作為‘五水共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市治水辦專職副主任徐青山說。
目前,杭州各縣(市、區)已全面啟動河湖庫塘清污(淤)的調查摸底和計劃編報工作,加大了“十三五”期間的清淤工作量。截至3月底,2016年全市累計完成清淤60余萬立方米。
根據計劃,我市將確保在2020年實現河道淤泥全域清除,污泥處置全程規范,長效管理機制全面建立,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美好水環境的“獲得感”。
持續發力 深處著力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浙江堅持把“五水共治”作為轉型升級組合拳中的關鍵突破口,努力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新路。但既有成效之余,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群眾的期待、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有差距。差距正是我們的短板,需要持續發力、深處著力之所在。
“標本兼治、水岸同治、城鄉并治”的要求尚未完全實現。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肯定“五水共治”治出秀水美景、治出發展后勁、治出法治意識、治出干部新風、治出百姓口碑的同時,提出了“標本兼治、水岸同治、城鄉并治”的新路徑和七年“三步走”的新部署。
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地做“減法”,即整治落后產能的共識已經形成,壯士斷腕的決心已經下定。
在做“加法”上,省委省政府謀劃了“浙商回歸”、“特色小鎮”、“七大萬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 ”等布局,但從全省來看,各地擴大有效投資的進展參差不齊,經濟質量和效益不高、傳統產業提升不快、新興產業占比不高。
在做“乘法”上,創新驅動能力不強,尤其是除杭州、寧波等一線城市外,其他設區市和縣市區的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偏弱,人才、科技、金融、公共交通等資源要素支撐總體不足。
在做“除法”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未全面破題,還要下大力氣消除無效供給、改造落后供給、創造新的供給、釋放需求潛力,引導資源更有效配置,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由此,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是“治水之本”,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整治倒逼轉型、提升促進升級”,實現整治、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產業并舉,才能實現清算水污染歷史欠賬和現實增量發展的齊頭并進。
(本文綜合浙江在線、中國環境報、杭州日報、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