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都有價值250億元的資源被白白浪費了,這些資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氣,更不是高科技產品,而是我們每個家庭每天都在產生的生活垃圾。如我們經常隨手丟棄的廢干電池,全國每年就有60多億只,里面總共含有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由于我們沒有將垃圾進行適當的分類回收,不僅使那些可利用而沒有得到利用的廢棄物成為二次污染的源頭,而且還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15年前,從全國8個城市試點開始,城市垃圾分類打響“槍”。效果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是慘不忍睹。2015年12月1日杭州“史上嚴”的垃圾分類地方法規引發的討論至今沒有平息,垃圾分類的全國推廣,是否還要再等上一個15年?
試點歸試點,老崔整理了國內不少城市在垃圾分類方面的有益探索,可以發現,其實我國垃圾分類的推廣并沒有輿論所說的那么悲觀。那么,讓我們一起看看各大城市的垃圾分類行動或妙招吧。后一項的日本垃圾分類,只是作為一個對比。
杭州:上門服務
一群穿著統一藍色制服的環衛工,變身“垃圾快遞員”,上門回收垃圾。回收的廢品包括書紙、塑料、玻璃酒瓶、衣物、金屬等種類,其中不乏酒瓶、利樂包等一些傳統廢品回收商不收的物品。
日前,杭州市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試行“垃圾快遞員”制度,嘗試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傳統廢品回收行業,倡導垃圾分類前移,源頭減量。“垃圾快遞員”APP“清潔直分”,已正式上線運行。
預約回收成功后,居民還可兌換“福利”。據了解,杭州市環境集團將根據廢品的實際市場定價,以“清豆”作為回報。市民通過預約“垃圾快遞員”收廢品,將獲得等價的“清豆”,可用于兌換杭州天子嶺的生態產品、文化產品、生活日用品等。
“垃圾快遞員”制度已經在杭州市3個社區試點。杭州市環境集團表示,一旦試點效果顯著,將在杭州市全面推廣。
上海:綠色賬戶
“上海綠色帳戶行動”是全市各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居民小區等單位及場所,組織專項志愿服務隊面向本單位職工及所轄市民所提供的以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知識宣傳及專項廢棄物集中收集為主題的專項公益服務。
試點區域的市民參與上海綠色帳戶行動相關活動,均將以綠色積分支票形式獲得相應的積分,并可存入個人或家庭在上海綠色帳戶網站開立的綠色帳戶中。當帳戶中的綠色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后,便可兌換諸如各大公園門票、各類商品及服務優惠券、抵用券及生活小禮品等各類公益服務資源。
市生活垃圾分類已覆蓋400萬戶,“綠色賬戶”激勵機制覆蓋105萬戶。此外,上海生活垃圾管理體系越來越專業化和精細化,裝修垃圾、綠化垃圾、餐廚廢棄油脂等分流處理和管理系統也漸趨完善。
2016年,上海將實現分類覆蓋500萬戶、綠色賬戶覆蓋200萬戶的目標,力爭實現濕垃圾日均處理能力達2500噸以上,推進濕垃圾處理資源化產品應用。此外,上海2016年還將重點研究裝修、拆房垃圾的消納,以廢玻璃、廢舊衣物為突破口,探索廢舊物資回收網絡與生活垃圾分類網絡協同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