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原本是眾多顏色中的一種,但是在當下,它卻享有更多意義。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集中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一是在第二部分闡述“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時,強調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并明確了今后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具體比例以及森林覆蓋率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要超過80%,持之以恒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二是在布置2016年重點工作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掛起鉤來,要求“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綠色發展理念,中國自古有之,但今天,綠色理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全國人大代表、西昌學院法學教授王明雯指出,我們所有的發展都要以綠色作為支撐,即使經濟發展,如果我們的環境、生存條件都惡化,那就與初的目的相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如何協調,是我們當下必須關注的問題。只有綠色發展,才是一種和諧的發展。
3月11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也多次提到了綠色發展。
陳吉寧指出,環境問題既涉及到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我們怎么看待自然、怎么對待自然,也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我們這一代給下一代留下什么樣的自然財富。是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也提出了“綠色發展”這樣一個理念,指出環境就是民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綠色理念之下環保產業大有可為
如今,一邊是嚴峻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一邊是各級公眾對“APEC藍”“閱兵藍”常態化滿懷期待。對此,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再到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專章部署“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黨中央始終強調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已成為社會共識。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去年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脈相承的綠色發展路線。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正扎實有序推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日趨完善,全面展示了黨和政府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另一大特色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從綠色發展的角度,突出強調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前年只是在論述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時,提出“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去年要求“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今年則專題闡述,要“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并且發出了“開展全民節能、節水行動,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的號召。
面對環保主題在全國兩會的持續升溫。業界認為,水、氣、土之戰是環保“十三五”的重頭戲,未來五年甚至更遠,環保行業都將獲得政策力挺。
“應該說,國務院在推進環保產業時,推出的是一個雙贏的舉措。環保產業既是治理環境的需要,同時環保產業的壯大又是經濟發展的新的一個產業門類。這也是必然產生的。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對環保產業來說影響應該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為環保產業的需求大,我們治理的力度比較大。正好趕上這一輪是重化工的產業轉型升級。現在淘汰落后產能,是去五類,煤炭、鋼鐵、水泥、船舶、平板玻璃等,這一類是帶有重化工產業的特點,而這一類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轉型,需要環保產業的支撐,所以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覺得環保產業還是大有可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國家發改委于近日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請組織申報環保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此次專項計劃在未來的2-3年,建成一批環保領域創新平臺,為環保領域相關技術創新提供支撐和服務。專項的建設內容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廢物等多個領域,并明確列舉了申報的細分方向,包括先進環境監測、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修復等環節。
分析認為,此政策的出臺將極大的帶動企業的創新熱情,有利于環保創新網絡的迅速形成和健康發展。而從其中的申報方向發現,環境監測、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修復等細分行業具有強大的增長潛能。
全國人大代表、華北科技學院院長、中國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主任楊庚宇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對于經濟,這些年的發展,還是有些粗放的,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是比較明顯的,水、大氣、土壤的污染都較為嚴重。在十三五期間,報告也指出,對于環保十分重視,提出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五大理念中就有一個綠色發展,這樣一個政策措施跟上,效果肯定會比十二五期間更好。中央將會有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創新,這會對環保產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認為,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都會有較大提升。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未來環境治理需求趨于專業化、精細化。
將新能源發展落到實處
說到綠色發展理念,就不得不說新能源對于傳統能源的替代,對于我國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不合理的能源體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中央提出能源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出發點。而如何盡快改變當前能源體系結構,加快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則成為中國未來能源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煤炭的消費比重仍然高達64.4%,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僅占12%,是世界主要碳排放國。這既讓山西等“一煤獨大”的煤炭大省因此受益,同時也是造成產能過剩、轉型困難重重的重要原因。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目前企業整體盈利下滑主要是由產能嚴重過剩的煤炭、鋼鐵、油氣等上游行業引起的。僅從采礦業來看,2015年1-11月份,產業利潤同比下降高達56.5%。
對于非化石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前幾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對我國的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客觀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問題,西北地區的棄風棄光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部分新能源企業的“騙補”行為更是為新能源的發展蒙上了陰影。如何能讓新能源的發展落到實處,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棄水主要集中于西南,個原因是這幾年來水比較多(水量豐沛)。第二個原因是西南地區前幾年開工建設的水利項目這2年集中投產,形成新的產能。第三個原因是就抵消能力有限,過去在西南地區上水電項目,一方面是考慮西南自身的發展,因為西南地區省份近年來發展增速很快,對能源的需求比較高;另一方面是從我國能源調整的角度,加大西南水電開發的力度。
楊庚宇表示,棄風棄電,是因為建設電廠與整個電網不配套的問題。棄風棄光的現象在甘肅,內蒙古,新疆都有,是因為發了電之后,而當地消化不了,之后就需要通過電網向外輸送,而電網的建設有時候比較滯后。從國家來講,應該根據新能源的建設,對于電網建設有一個統籌的考慮。來消納這個新能源的上網問題,來統一調配。
關于此前新能源行業出現的“騙補”丑聞,陳蒙蒙認為,在新能源產業里,補貼政策應該起到引導撬動的作用,對于補貼資金的流向應當加強審計,加強監督。
“為了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我覺得還是要抓企業項目的篩選,企業信用體系的建立,對于企業過去在拿政府資金也好,銀行貸款也好,交易也好,有沒有一個誠信的記錄。這個信用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們對于發現的個案問題,也要信息公開,嚴查,以引起警示。對好的企業,也要展開行動,鼓勵先進”。陳蒙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