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大美,在于生態。
生態是青海在全國具影響力的區位品牌。
“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青海面對全國乃至的金字招牌。
因為,發源于青海的“三江”孕育了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而且是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水源地;
因為,祁連山脈形成的冰川與河流,不僅是青海三分之二人口的水源地,而且影響著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為,青海湖巨大水體及其流域獨特的自然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態功能,其生態狀況對全國的環境價值極其重要。
加強頂層設計,生態理念入腦入心
秋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從海拔4326米的大野馬嶺,到鄂陵湖、扎陵湖,再到冬格措納湖……每一處都是壯觀到的湖光山色。
“中華水塔”、“三江之源”———是青海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金字招牌。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青海,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確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中華水塔”生態環境穩步恢復,生態保護從應急式轉向了常態化。
加強頂層設計,一路前行,青海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從決不能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一定要保護好“中華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再到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青海保護生態的頂層設計一策連著一策。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深入落實全國和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我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認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革新和觀念直線升華。
2015年年底,青海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三江源頭建國家公園,這是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翻開的嶄新篇章,是對加快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制度創新,“青海模式”動力強勁
青海省環保廳廳長楊汝坤對此表示,前期成效值得肯定,但青海生態環境局部好轉、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態文明建設仍任重道遠。“十三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期,開局良好的生態文明“青海模式”還需進一步提質升級,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青海樣板”。
2015年12月,青海省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這不僅意味著對這一地區實行更嚴格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在此試點基礎上研究形成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總體方案,肩負起為全國改變生態領域“九龍治水”,實現“兩個統一行使”創出一條路子的改革任務。
制度創新不止如此。2015年3月,青海以地方立法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青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分別對生態建設的責任主體、規劃與建設、保護與治理、監督檢查等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又出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青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生態文明先行區和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
環境是資本,生態出效益。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恢復,越來越多游客紛至沓來。青海省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青海省旅游總人數達2315.4萬人次,比前一年增長15.45%;旅游總收入248.03億元,同比增長22.8%。
“十三五”計劃投資超百億
在今年和今后五年里,將如何做好“水文章”?近日召開的全省水利工作會給出了答案,我省將通過5年的努力,到2020年要實現7大水利發展目標。
投資是7大水利發展目標的首要目標,到2020年水利投資達到400億元。
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江河主要支流達到規劃確定的防洪標準,西寧市、海東市、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玉樹市主要城區段防洪標準達到50年至100年一遇,縣級城鎮重點河段防洪標準達到20年至30年一遇,鄉鎮、重要村莊防洪能力不斷提高。
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37.95億立方米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降低19%,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以上。
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新增供水能力6億立方米,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達標,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5%,集中供水率達到80%,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障率大幅提高。
水生態治理與保護得到全面加強。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8%以上,全社會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500平方公里,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另外,還要實現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水利改革管理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等目標。
(本文資料來源于青海日報、人民網、青海新聞網、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