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個安徒生童話的經典母題,拼貼在都市背景下一個環保的題材里。有王子,年少多金,痞氣匪氣未能湮沒純善本心的那種;有公主,涉世不深眼睛和胸都不大,有虎牙且漏風到口齒不清的那種;有巫婆,艷光四射、豪奢霸道、心機很重卻一直氣急敗壞的那種。后現代主義反英雄式的戲謔人格設置,是周星馳喜劇的迷蹤拳奧義所在,遑論片中作為氣氛底色的漫畫型群配,無一不是或明或暗地提示著觀影者,《美人魚》還是典型的周氏影片。
但看完電影,走出影院時,卻令人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五味雜陳。《美人魚》的童話語境中,一直閃爍夾雜著另外一種不和諧的殘酷鏡語,從片頭看似生硬引用的自然界遭受破壞,生靈涂炭的新聞素材畫面開始,“殺戮”的意象一再被重復和強調。殘忍的鏡頭在一部童話劇里是不被允許和理解的,但周星馳卻給了足夠的篇幅,甚至在章魚八哥被現場虐殺的段落里,還不止一次用了寫實風格的特寫。
“當這個世界連后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了,錢還有什么意義?”電影里小美人魚這句已廣為流傳的臺詞,當然也不只是說給男主角聽的。
開發商與環境維權者之間的愛恨情仇,糾葛成一部戳中觀眾淚點的成人童話。與其說這是電影的魔力,不如說這是人類對環境產生的群體性憂慮。無論影評人噴多少口水,有一點是肯定的:起碼它讓孩子們認識到真實的地球環境,意識到環境危機并不比那些恐怖的災難片來得溫柔。
《美人魚》成了環保正能量的代言,這事兒說白了恰是由于這些年國內的環保宣傳,總是生硬多于生動,“走調”多于走心!墻上的口號,文件里的呼語,凌空高蹈、虛浮造作,其腔調與語態,載體與形式,與現實生活隔著太遙遠的距離。別的不談,新《環保法》、新《大氣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這么久,有多少震撼人心的配套宣傳在兩個輿論場“雁過留痕”了?
此外,《美人魚》這部作品之所以發人深省就在于,作品中許多橋段都是現實中我們正在做的:填海與投放聲吶。有相關數據顯示,深圳填海造出的土地已超69平方公里,而《深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中規定,目前深圳市已劃定圍海造地功能區15個。也就是說,到2020年,深圳又將增加幾十平方公里的填海面積,總填海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以上。
誠然,填海是出于實際經濟發展去考慮,但也確實威脅到了沿海諸多生物的生存。許多原本常見的生物已經開始逐漸減少,對于這種情況也受到了本地居民和人大代表以及媒體的反對,這說明對于環境的保護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認可與共鳴。
再如聲吶的投放,各國之間不管是出于軍事目的還是其他什么原因,總會在海底投放聲吶。低頻聲納的任何揚聲器都可發出高達215分貝噪音,在水下相當于一架即將起飛的雙引擎F-15戰斗機附近的噪聲水平。這些噪音會讓附近的海洋生物變得躁動,選擇離開這片海域,從而逐漸使這片海域原本的生態圈變得異常。
正如其他人表示的那樣,電影《美人魚》中,被污染的海水和強力聲納裝置折磨的是人魚們的身體,可在屏幕外,拷問的卻是每一位觀眾的良知。如果童話里的美人魚會哭泣,通過她的眼淚,想必會有更多人意識到,原來現實這么殘酷,幻想中的美人魚所生活的地方原來已經這么骯臟,而人類自己所生存的地方已經這么污濁。
但是,《美人魚》只是一部電影作品,它不是沒有改變環境的直接力量,它也無法去承擔拯救這個地球的環境,它只是為生態和環境的保護做宣傳,它只能做到這樣而已。因此,無論健康素養也好,環保意識也罷,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謂的“入腦入心”,用的新聞輿論觀來說,其實就是“成風化人”的過程。而《美人魚》的啟示,也許不過九字箴言:趕潮流、說人話、動真情。
(本文來源于新民晚報、健康時報、搜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