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保并駕齊驅有難度 印度治霾之路道阻且長
經濟發展與污染治理的矛盾如何平衡考驗著印度的決斷力。對印度來說,汽車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之一,其產值在印度GDP增長中舉足輕重。為了發展汽車工業,印度政府推行了積極、寬松的鼓勵政策,列出了雄心勃勃的汽車發展計劃。(1)印度政府對外國直接投資和進口不做限制,對于國內占股比例以及出口額亦無真正的限制;另外,印度沒有外匯管制問題,使印度成為一個低成本研發地,很多技術標準很快就會與接軌。(2)刺激汽車零部件現代化的研發技術。2005年擬訂印度汽車行業遠景計劃,要在2016年將印度建設成為亞洲汽車設計和生產的重鎮,并且在印度的GDP占的比重從4%增加到8%。(3)鼓勵新能源汽車,政府會對各種新能源汽車的解決方案提供各種補貼,以鼓勵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政府還通過降低消費稅來鼓勵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經濟型汽車的消費稅減少了10%,電動汽車、電動兩輪、三輪車某些零部件的消費稅降低了5%。
然而,如果現在提出減少汽車市場投入、限制排放的嚴厲措施,就必然會與先前印度汽車的發展規劃發生一定沖突。如何取舍、如何協調將考驗政府的眼光和決斷力。
莫迪政權難以置身污染治理之外,但能否堅持長期、有效地綜合治理政策還有待于觀察。2015年年初,印度新總理上臺不久立即推出了一套整治非汽車污染的政策。禁止焚燒建筑垃圾、廢物和舊輪胎,并禁止超過15年車齡的機動車上路。4月,印度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個國家空氣質量指數(AQI),目的是監測全國空氣污染水平。此指數將空氣狀況分為六檔:好、滿意、輕度污染、不佳、非常不佳和極度不佳。指標包括八種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氮氣和鉛)的空氣含量,相關健康指數也用顏色標注出來。12月,印度政府又推出控制德里空氣污染的10條措施。除進行半個月的單雙號車輛行駛限制外,還包括:高等法院要求政府為交通警察配備口罩;在首都地區禁止豪華SUV和超過2000CC的柴油車注冊;高法完全禁止向商務車輛發放進入首都的通行證;勒令所有城市出租車必須從2016年3月起轉為天然氣動力;國家綠色法庭(NGT)要求所有政府機關嚴格執行先前禁止焚燒廢物和對建筑灰塵排放罰款的命令;國家綠色法庭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不要購買柴油車;此外,國家綠色法庭指令德里、旁遮普等五省政府立即禁止焚燒莊稼秸稈;在三個月內增加1000多輛公交車;德里政府對全市38處主要制造灰塵污染的工程實施50000盧比的罰款。
然而,很多人對這些治污措施并不買賬。有些政府官員也表示,這些措施基本上是重申之前就有但很少落實的老規定。環保人士給這些措施的評價就更低,認為這些措施只是裝點門面,“污染控制管理委員會什么也控制不了”,無法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實際上,上述臨時性限制措施也有很多例外。單雙號限行細則規定,清潔能源汽車、摩托車等兩輪機動車、部分政府公車、執法和緊急服務部門車輛、女司機獨自或帶12歲以下兒童駕車出行以及殘障人士所駕駛汽車均不在限行之列。
一些專業人士認為,如此多的“例外”將使政策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執行力度將大打折扣。特別是引來很多爭議的摩托車不在限行范圍內。另外一些人認為,很多人會偽造車牌,或者買第二輛車,以規避限行規定。
針對治污法律不夠完善、執行力度不夠甚至政府不作為等問題,社會組織和環保團體進行了大量的法律訴訟,結果讓印度高法院在環保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印度高法院“用一種奇怪的方式制定政策”,其權利比其他任何大國同等部門都大。印度環境法庭批評政府在治污方面行動不力。但是,政府對待來自內部和外部批評的反應并不正面。尤其是對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德里當局提出異議,并對“印度首都空氣比北京還糟”的說法大為不悅,大有我雖如此,不容人責的樣子。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由社會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生活方式與習慣、社會風俗等對空所污染的影響不可小覷,改變這一落后狀況恐怕還是需要通過長期的發展才能完成。
由于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印度目前還是世界上大的以木柴、農業廢物和糞餅等傳統燃料為能源的國家。直至2009年,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使用傳統燃料做飯、取暖。其中,木柴(包括木屑和木頭廢物)占全部燃料的46%,其他則是農業廢料和糞餅。傳統燃料在全部燃料的使用占比方面,印度農村約為90%,印度城市則是24%左右。近期研究結果表明,印度每年因取暖和做飯所消耗的傳統燃料相當于148.7(百萬)噸煤炭(相當于每人每年消耗206公斤煤炭)。2010年,印度人口達到12億,這一數字同時上升至相當于200(百萬)噸煤炭。印度家庭每年要消耗9500萬噸柴火,其中三分之一是圓木,其余是樹枝(樹枝主要用于農村,圓木則是在城市較為普遍)。此外,在秋冬兩季,印度大部地區有在田地里焚燒農作物秸稈的習慣。綜合其他原因,印度溫室氣體排放穩居世界第三。
如果能夠用現代能源替代傳統燃料,空氣污染就會大大減輕。例如2001至2010年間,印度政府在城鄉增加電力供應、提供清潔燃料時,空氣狀況就有了很大改進,有些地區氧化氮、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下降度在30%到65%之間。這也說明燃料的清潔化可以帶來空氣的極大改善,這用事實證明了“發展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的道理。
當今印度人也許已經意識到,急于提高生活質量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會使進步倒退,限制排放污染可以在不破壞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進行,只在冬季污染高峰期采取臨時限行措施終究解決不了實質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空氣污染,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全社會推行更加有效、更加科學同時又能夠落到實處的綜合治理政策。具體到汽車來言,汽車數量與技術、排放標準、油品質量、道路狀況、交通信號體系等硬件條件的同步改善是治理污染的重要因素,當然還需要交通法規、駕駛習慣、環保意識、社會輿論等軟件因素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