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所有產品僅供科學實驗,不做其他科學實驗外的使用!
產品名稱 | 大鼠脊髓神經少突膠質細胞 | 組織來源 | 脊髓組織 |
規格 | 5×10?Cells/T25培養瓶 | 包裝 | T25培養瓶 |
貨號 | GOY-01X1371 | 細胞形態 | 梭形、多角形 |
大鼠脊髓神經少突膠質分離自脊髓組織;脊髓是細細的管束狀的神經結構,位于脊柱的椎管內且被脊椎保護;是源自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延伸部分。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依靠復雜的聯系來處理傳遞信息。脊髓的主要功能是傳送腦與外周之間的神經信息。人和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在椎管里面,上端連接延髓,兩旁發出成對的神經,分布到四肢、體壁和內臟。脊髓的內部有一個H形(蝴蝶型)灰質區,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在灰質區周圍為白質區,主要由有髓神經纖維組成;脊髓是許多簡單反射的中樞。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按脊神經的出入可把脊髓也分為相應的31節,31對脊神經就是由不同的脊椎發出的。神經膠質細胞,簡稱膠質細胞,是神經組織中除神經元以外的另一大類細胞,也有突起,但無樹突和軸突之分,廣泛分布于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在哺乳類動物中,神經膠質細胞與神經元的細胞數量比例約為10:1。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神經膠質細胞主要有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與前者合稱為大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傳統認為膠質細胞屬于結締組織,其作用僅是連接和支持各種神經成分,其實神經膠質還起著分配營養物質、參與修復和吞噬的作用,在形態、化學特征和胚胎起源上都不同于普通結締組織。
方法簡介:
公司實驗室分離的大鼠脊髓神經少突膠質采用膠原酶-聯合消化法、神經元專用培養基培養篩選結合化學試劑抑制法制備而來,細胞總量約為5×105cells/瓶。
質量檢測:
公司實驗室分離的大鼠脊髓神經少突膠質經GC(Galactocerebroside)免疫熒光鑒定,純度可達90%以上,且不含有HIV-1、HBV、HCV、支原體、細菌、酵母和真菌等。
包被條件 PLL(0.1mg/ml)
培養基 含B-27 Supplement、PDGF-AA、bFGF、Penicillin、Streptomycin等
換液頻率 每2-3天換液一次
生長特性 貼壁
細胞形態 梭形、多角形
傳代特性 不增殖;不傳代
消化液 0.25%yi蛋白酶
培養條件 氣相:空氣,95%;CO2,5%
準備工作
1. 實驗器材準備:準備無菌的培養皿、培養瓶、移液管、離心管、手術器械等,并進行高壓滅菌或其他合適的消毒處理。
2. 試劑準備:配制或購買合適的培養基、消化酶(如、膠原酶等)、胎牛血清、雙抗等試劑,確保其無菌且在有效期內。
3. 實驗動物或組織來源準備:根據實驗需求,選擇合適的動物并進行相應的麻醉或處死,獲取所需組織;或從已有的組織樣本庫中獲取組織。
取材與處理
1. 取材:在無菌條件下,迅速取出目標組織,盡量減少對組織的損傷,并去除多余的脂肪、結締組織等非目的組織。
2. 清洗:將取出的組織用預冷的無菌PBS沖洗數次,以去除血液和雜質。
3. 剪切:將組織剪成約1 - 2mm3的小塊,以便后續消化。
細胞分離
1. 消化:將剪碎的組織塊放入含有適量消化酶的離心管中,在37℃恒溫搖床或培養箱中消化一段時間。期間可輕輕搖晃離心管,使消化更均勻。
2. 終止消化:當組織塊大部分被消化成單細胞懸液或小細胞團時,加入含血清的培養基終止消化。
3. 過濾與離心:用細胞篩過濾細胞懸液,去除未消化的組織碎片,然后將濾液以適當的轉速離心,收集細胞沉淀。
細胞觀察與檢測
1. 日常觀察:每天用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形態、生長狀態、密度等,記錄細胞的變化情況,如發現細胞污染或異常,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2. 細胞計數與活力檢測:在需要時,可采用臺盼藍染色等方法對細胞進行計數和活力檢測,以了解細胞的生長情況和健康狀態。
人胰腺癌細胞;PANC-1 | 人成骨肉瘤細胞;Saos-2 |
大鼠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細胞;PC-12[PC12] | 氯碘羥系統適用性試驗對照品 |
人骨肉瘤細胞;U-2OS[U2OS;U2-OS;U-2OS] | 富馬酮替芬雜質I(10-甲氧基-4-(1-甲基-4-哌啶基)-4H-苯并[4.5]環庚[1.2-b]噻吩-4-醇) |
小鼠T淋巴細胞瘤細胞;Cyc-Tag(S49) | 反式帕羅西 |
小鼠骨髓細胞;FDC-P1 | 5-硝基糠醛二乙酯 |
中國倉鼠卵巢細胞K1(亞系克隆);CHO-K1 | 去氟帕羅西 |
人橫紋肌肉瘤細胞;A-204 | 甲基帕羅西 |
大鼠結腸平滑肌細胞 | 七氟 |
人乳腺導管癌細胞;MDA-MB-435S | 法齊明 |
人肺腺癌細胞;Calu-3 | 普鈉 供HPLC法含量測定用 |
SV40轉化的非洲綠猴腎細胞;COS-7 | 消旋山莨菪雜質Ⅰ |
人腎癌Wilms細胞;G401 | 鹽地芬尼多雜質(烯化合物) |
人包皮成纖維細胞;HFF | 大鼠脊髓神經少突膠質細胞Etomidate |
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 | 鹽阿米洛利雜質(4-氨基-6-氯-1,3-苯基二硫酰胺) |
硝纖維膜NC膜(0.22um)PALL | 氫溴力克拉敏 |
一、取材與分離
1. 快速操作
- 組織取材后需立即處理,避免長時間暴露于室溫或非營養環境。
- 使用無菌 PBS 或生理鹽水沖洗組織,去除血液、雜質。
2. 消化酶選擇
- 根據組織類型選擇消化酶,避免過度消化導致細胞損傷。
- 消化時間需嚴格控制(通常 10-30 分鐘),可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解離狀態。
二、培養條件優化
1. 培養基選擇
- 使用含血清或特定生長因子的培養基(如 DMEM、RPMI 1640 等),部分細胞需添加胰島素、EGF 等。
- 避免頻繁更換培養基品牌或批次,減少細胞適應壓力。
2. 貼壁與傳代
- 原代細胞貼壁能力較弱,可能需要包被培養皿(如膠原蛋白、多聚賴氨酸)。
- 傳代時密度建議控制在 70%-80%,過度匯合會導致接觸抑制和分化。
三、污染控制
1. 無菌操作
- 全程在超凈臺操作,使用一次性耗材,避免交叉污染。
- 培養基中可添加雙抗,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細胞活性。
2. 支原體檢測
- 定期檢測支原體污染(如 PCR 法),污染后需及時丟棄細胞。
四、狀態監控
1. 日常觀察
- 每天檢查細胞形態、密度及培養基顏色,及時更換培養基(通常每 2-3 天換液一次)。
- 異常形態(如細胞變圓、碎片增多)可能提示污染或營養不足。
2. 傳代與凍存
- 原代細胞分裂次數有限(一般 5-10 代),需及時凍存早期代次細胞。
- 凍存液建議使用 DMSO+血清(或專用凍存培養基),梯度降溫后液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