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質活性炭工作原理煤質活性炭工作原理
活性碳(Activated Carbon),活性碳內部有大量的孔隙(pores)的,孔內有許多約1Onm~lA大小的毛細管,1g的活性碳內部表面積約700-1400m2,而這些毛細管及孔隙,就成為吸附作用發生的*地點。
主要吸附對象:
1.DOC(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溶態有機物)-- 分子量在60到300道爾頓的DOC(以分子態為主)
2.重金屬
3.極性較強的復合非有機離子—如氯酸離子、次氯酸離子…等
AC的吸附作用是藉由微孔隙的孔洞大小與極性,吸附大小適當或極性相吸的物質,因此,以分子態物質而言,就有特定的范圍,過小過大都有吸附上的困難。若分子量偏小,但極性夠的話,也會加強吸附作用。因此,單原子離子態(如Cl-氯離子)或者螯合物(Chelate)就不會是AC吸附的主角。
回顧百年來世界煤質煤質活性炭應用的歷史,不妨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
(1)*階段,從20世紀初到約20世紀20年代為萌芽階段:
(2)第二階段,從約20世紀20年代中期為成長階段;
(3)第三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末期為發展階段,發展成為環保大應用階段。
這三個階段可用煤質活性炭應用歷程中兩件歷史性大事。作為劃分的界限。
歷史大事件
*件大事是煤質活性炭防毒面具,在20世紀20年代在*次世界大戰中的應用。可以次作為劃分煤質煤質活性炭應用歷史的*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界限。
煤質活性炭在初期主要應用是粉炭在糖業中逐步代替了原來的骨炭。在20世紀20年代的*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顆粒大量應用于防毒面具。這是工業化學*輝煌的一頁。當時荷蘭的Norit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制造商和批發商曾成立一個聯合公司,說明在歐洲萌芽的煤質活性炭也是被廣為看好的新興產業。
通過防毒面具應用的推動,煤質活性炭歷史進入了第二階段,煤質活性炭市場不斷擴大,煤質活性炭的吸附和催化功能在眾多行業的精制、回收、合成上的應用陸續開發,美國等的煤質活性炭廠陸續開設。在20世紀中葉不斷拓展應用面的煤質活性炭,被視為“*吸附劑”。
第二件大事是煤質煤質活性炭除臭作用,在20世紀40年代數以百計的自來水廠中采用了煤質活性炭除臭。以此作為劃分煤質活性炭應用歷史的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界限。
1927年美國芝加哥自來水廠發生了廣大居民難以接受的自來水惡臭事故,這是由于原水中的*和消毒用的氯生成異臭所致。德國等地的自來水廠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故,這些事故都是用煤質活性炭來解決的。
此后,隨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政府法令的日趨嚴格。煤質活性炭不僅在凈水方面,而且在凈氣等方面的用量劇增,使得在20世紀的后半葉,環保產業成為煤質活性炭應用的大戶。由此煤質活性炭歷史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發展階段。
東方凈水水處理的行業知識:
東方凈水:
東方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