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東莞工業廢水處理工程工藝設計、調試方案及操作規程
一、工藝調試
調試的過程亦是摸索運行參數及規律的過程,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為以后的正常運行提供正確的操作方法、運行參數、維護及預防措施。
3.1、調試前的準備
3.1.1、調試前期主要工作
(1)清水試車已經完成。
(2)各構筑物及設備已開始正常使用,有一定量的污水產生,能夠維持污水處理工序的基本運行。
(3)有良好的接種污泥的來源。
3.12、接種污泥的來源
污泥接種可以大大縮短污泥培養馴化的時間。
以下污泥可作為接種污泥且按此順序確定優先:
?同類污水廠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城市污水廠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ƒ其它不同類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脫水污泥;
4、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
5、糞便污泥上清液;
本次調試采用接種污泥取自市政污水廠脫水后的污泥。
3.13、接種污泥的數量
接種量視污泥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接種量為3-5g/L干污泥,投加方式為多點投加。
3.2、接觸氧化池單元的調試
3.2.1污泥的培養
本工程的特點采用連續培養的方法。
(1)向調節池內注入生活污水,并投入一定的營養源。
(2)當調節池內液位達到中液位以上時,開啟污水提升泵,將污水打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水滿后流入接觸氧化池。
(3)當接觸氧化池內液位均達到設計液位時,開啟鼓風機,同時停止調節池內的提升泵,悶曝1~2天。
(4)之后啟動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將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繼續悶曝2~3天,定期投入適量的接種污泥,悶曝一個星期之后,開啟調節池提升泵,將生活污水提升至后續處理單元,水量逐漸增大,通過調節提升泵出水閥門及回流閥進行水量控制。依上述流程連續運行,觀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長狀況。
(5)當填料上的生物膜達到1~2mm厚時,且沉淀池的出水較清澈,氧化池進出水去除率>65%時,可認為生物膜的培養基本結束,此時可關閉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不再將污泥回流至接觸氧化池。當水質惡化時,可適時開啟污泥回流泵,以增強處理效果。
3.22 污泥馴化
當污泥培養成功之后,即可進行污泥馴化階段,本工程調試可采用方法屬異步馴化
(1)調節池內進入廠區排放廢水。
(2)開啟污水提升泵將污水至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污水自流入接觸氧化池,控制提升泵出水量。
(3)持續運行一段時間之后,觀察出水水質情況,當沉淀池的出水較清澈,加大提升泵出水水量,每次增加10~20%(以設計流量為基準),重復以上步驟同,直至達到滿負荷,當處理水量達到負荷,水質亦能達標時,馴化階段結束。進入試運行及穩定運行階段。‘
3.23注意事項
(1)接種污泥在投加入反應器前,慶以小于0.5mm的沙網濾過,以去除其中尺寸較大的顆粒,防止生物膜通道堵塞。同時應邊曝氣邊投加。
(2)加接種污泥時應注意在反應池中先充入一這量的污水,其體積要保證剩余空間可以容納接種污泥。
(3)泥馴化時負荷應由小至大,待運行穩定后逐步增大污水水量,提高污泥有機負荷直至滿負運轉。
(4)曝氣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撈除。
定期觀察設備運行和處理出水,發現異常情況應即時處理。
操作規程
總 則
為加強污水處理的設備管理、工藝管理和水質管理,保證污水處理安全正常運行,達到凈化水質、處理和處理置污泥、保護環境的目的,制定本規程。
污水處理的運行、維護及其安全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一、一般要求
1.1運行管理要求
1.運行管理人員必須熟悉本廠處理工藝和設施、設備的運行要求與技術指標。
2.操作人員必須了解處理工藝,熟悉本崗位設施、設備的運行要求和技術指標。
3.各崗位應有工藝系統網絡圖、安全操作規程等,并應示于明顯部位。
4.運行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應巡視檢查構筑物、設備和電器儀表的運行情況。
5.各崗位的操作人員應按時做好運行記錄。
6.操作人員發現運行不正常時,應及時處理或上報主管部門。
7.各種機械設備應保持清潔,無漏水、漏氣等。
8.水處理構筑物堰口、池壁應保持清潔、完好。
9.根據不同機電設備要求,應定時檢查,添加或更換潤滑油或潤滑脂。
1.2安全操作要求
1.各崗位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必須經過技術培訓和生產實踐,并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
2.啟動設備應在做好啟動準備工作事進行。
3.電源電壓大于或小于額定電壓5%時,不宜啟動電機。
4.操作人員在啟閉電器開關時,應按電工操作規程進行。
5.各種設備維修時必須斷電,并應在開關處懸掛維修標牌事,方可操作。
6.清理機電設備及周圍環境衛生進,嚴禁擦拭設備運轉部位,沖洗水不得濺到電纜頭和電機帶電部位及潤滑部位。
7.嚴禁非崗們人員啟閉本崗位的機電設備。
1.3維護保養要求
1.運行管理人員和維修人員應熟悉機電設備的維修規定。
2.應對構筑物的結構及各種閘閥,管道等定期進行檢查、維修及防腐處理,并及時更換被損壞的照明設備。
3.應經常檢查和緊固各種設備連接件,定期更換聯軸器的易損件。
4.各種管道閘閥應定期做啟閉試驗。
5.應定期檢查、清掃電器控制柜,并測度其各種技術性能。
6.在每次停泵后,應檢查填料或油封的密封情況,進行必要的處理。并根據需要填加或更換填料、潤滑油、潤滑脂。
7.各種機械設備除應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外,還應按設計要求或制造廠的要求進行大、中、小修。
8.檢修各類機械設備時,應根據設備的要求,必須保證其同軸度,靜平衡等技術要求。
9.不得將維修設備更換出的潤滑油、潤滑脂、實驗室廢水及其它雜物丟入污水處理設施內。
10.維修機械設備時,不得隨意搭接時動力線。
1.13接觸氧化池操作規程
接觸氧化系統主要是在有氧的情況下,廢水中的有機物通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吸附、氧化、還原過程,把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氧化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從而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
1.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曝氣量,通過控制各閥門,調整進氣量。
2.接觸氧化池應通過調整污泥負荷、污泥泥齡或污泥濃度等方式進行工藝控制。
3.接觸氧化池出口處的溶解氧宜為2mg/1。
4.應經常觀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顏色、狀態、氣味等、并定時測試和計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關項目。
5.因水溫、水質或曝氣池運行方式的變化而在沉淀池引起的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不正?,F象,應分析原因,并針對具體情況,調整系統運行工況,采取適當措施恢復正常。
6.當接觸氧化池水溫低時,應采取適當延長曝氣時間、提高污泥濃度、增加泥齡或其它方法,保證污水的處理效果。
7.接觸氧化池產生泡沬和浮渣時,應根據泡沬顏色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恢復正常,視情況開啟消泡水泵,撒淋消泡劑。
8.根據污泥情況向生化池內加營養劑,一般按BOD: N: P=100:5:1比例投加營養源。N源為尿素,P源為磷酸鈉或*。
2.3沉淀池操作規程
1.定時巡視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如出水濁度、泥面高度、沉淀的懸浮物狀態、水面浮泥或浮渣情況等,檢查各管道附件、排泥裝置是否正常,各堰出流是否均勻,堰口是否嚴重堵塞,清理出水堰及出水槽內截留雜物及漂浮物。
2.根據污泥產量及貯泥時間及時排出污泥,一般存泥時間為2~4小時。利用污泥回流泵控制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打入污泥濃縮池,控制好回流污泥與凈排污泥的比例。
3.沉淀池污泥排放量可根據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濃度及二次沉淀池泥面高度確定。
4.觀察沉淀池出水水質,不允許沉淀池有污泥漂浮現象。
5.沉淀池上清液的厚度一般為0.5~0.7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