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凈化濾池原理與構造
工作原理:生物濾池是以土壤自凈原理為依據,在污水灌溉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工生物處理技術。污水與填料表面上生長的微生物膜間隙接觸,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并被吸附或吸收,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凈化濾池發展趨勢
基本構造
濾料:要求比表面大、孔率高、質材強度高、穩定且價廉,如碎石、塑料制品等,為微生物提供附著生長的載體。
池壁:作為構筑物主體,起支撐作用。
池底系統:包括通風系統、排泥系統和支承滲水結構,通風系統為微生物提供氧氣,排泥系統用于排出沉淀的污泥,支承滲水結構則保證濾池的穩定和水的滲透。
布水系統:常見的有旋轉布水器,其作用是將污水均勻地分布在濾料層上。
生物凈化濾池的性能特點
處理效果好:能在任何季節滿足嚴格的環保要求,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使出水水質達到較高標準。
無二次污染:微生物依靠填料中的有機質生長,無須另外投加營養劑,且處理過程中不會產生如化學藥劑處理可能帶來的二次污染問題。
啟動速度快:停工后再使用啟動速度快,周末停機或停工 1 至 2 周后再啟動能立即達到很好的處理效果,幾小時后就能達到處理效果;停止運行 3 至 4 周再啟動立即有很好的處理效果,幾天內恢復的處理效果。
耐沖擊負荷能力強:緩沖容量大,能自動調節濃度高峰使微生物始終正常工作,對水質、水量突變的沖擊負荷有較強的忍耐力,維持穩定的處理效果。
運行管理簡便:采用全自動控制,非常穩定,無須人工操作,易損部件少,維護管理非常簡單,基本可以實現無人管理,工人只需巡視是否有機器發生故障。
建設與擴展方便:池體采用組裝式,便于運輸和安裝,在增加處理容量時只需添加組件,易于實施,也便于氣源分散條件下的分別處理。
能耗低:此類過濾形式的生物濾池能耗非常低,在運行半年之后濾池的壓力損失也只有 500Pa 左右。
生物凈化濾池的工藝流程生物凈化濾池發展趨勢
單級碳氧化曝氣生物濾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機物時,宜采用此工藝。
碳氧化濾池和硝化曝氣濾池兩級串聯工藝:要求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機物并完成氨氮的硝化時,可采用單級碳氧化曝氣生物濾池并適當降低負荷,也可以采用此兩級串聯工藝。
前置反硝化濾池 + 硝化濾池組合工藝:當進水碳源充足且出水水質對總氮要求高時,宜采用該工藝。
后置硝化工藝:當進水的總氮濃度高、碳源不足而出水對總氮要求嚴格時,可采用后置硝化工藝并補充碳源,或采用前置反硝化濾池并外加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