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雙碳”政策目標下,工業領域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占比約70%),國家出臺《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行業碳達峰時間表和重點任務,完善碳市場機制,擴大覆蓋范圍至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通過碳配額分配優化和碳價調節激勵減排
能碳管理平臺建設
工業企業能源管控平臺應用新一代EMS(能源管理系統)實現能耗實時監測與智能調控,構建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平臺,支持碳核算與認證,利用AI和大數據分析優化生產調度,例如金寶電子通過智能控制降低公輔設備能耗,推進能源互聯網與虛擬電廠建設,提升電網靈活性和綠電消納能力,工業領域節能降碳需政策、技術、市場協同發力:短期聚焦能效提升與清潔替代,中期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長期完善碳市場與循環經濟體系。企業可通過“管理+技術”雙輪驅動(如數字化改造、設備升級)實現降本增效,同時借助政策紅利加速綠色轉型。
建設智慧工廠,解決傳統工廠
工業企業能源管控平臺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安全、高效、舒適、綠色、互聯”的智慧工廠,提升工廠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應用場景
可廣泛應用于水廠、電廠、供熱站等能源供給企業;鋼鐵冶金、水泥建筑、石油化工、軌道交通等高耗能行業;以汽車為代表的離散制造業;醫院、學校、酒店、寫字樓等公共建筑。
參考規范
組網結構
系統由感知層(能源計量終端)、網絡層(通訊管理終端)和平臺層(企業能源管控平臺)三個部分組成。
感知層:連接于網絡中的各類傳感器,包括電力儀表、溫濕度控制器、開關量監測模塊、水表、氣表、冷熱量表等
網絡層:智能網關,采集感知層的數據,進行規約轉換及存儲之后將數據上傳至管理平臺
平臺層:包含應用服務器和數據服務器,可在PC端或移動端實現應用
(一)能源供應
電力監控、電力運維
(二)能源管理
電能質量、安全用電
(三)設備管理
智能照明、空調管理、設備能效
(四)能耗分析
能源管理、碳資產管理
案例分享-浙江某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概況
計量體系分為廠區、車間、產線,監測區域涵蓋車架、發動機、機加工、涂裝、整車等車間,行政樓、研發樓等辦公樓以及各配電房。監測的能源類型包括電、水、天然氣和壓縮空氣。項目一期接入170塊電表和10塊水表,二期接入80塊電表和3塊水表,三期接入300個點位
企業痛點
人工抄表費時費力
管理者不了解工廠的用能狀況,無法進行有效調控
萬元產值能耗、容需量電費、電費分攤等統計困難,工作量大
用能異常無法及時警示,造成用能浪費
設備運行無法實時監測,延誤處理時機
各類系統多且獨立,無法做到數據共享,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