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印發: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
為加強工業節能降碳管理,推進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支撐構建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工信廳節〔2025〕13號,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是對工業企業和園區開展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包括四部分內容。
一是建設目標。通過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設運行,實現對能耗和碳排放的精準化計量、精細化管控、智能化決策與可視化呈現,提升工業企業和園區節能降碳管理能力,支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促進綠色低碳轉型。
二是業務功能。明確能碳管理中心具備能耗查詢、能源消費量和強度計算、能源消費分析與用能策略推薦、能效對標、能流分析、能效平衡與優化、用能與碳排放預算管理、碳排放核算、產品碳足跡核算、供應鏈碳管理、碳核查支撐、碳資產管理等功能。工業企業和園區可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實際需求等,確定開發建設的具體功能。
三是技術方案。為保障相關業務功能實現,明確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統架構包括基礎設施、數據采集、數據架構、模型組件、業務應用和互動展示六大板塊;對每項架構的具體內容做了說明。工業企業和園區應根據節能降碳及信息系統建設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政策要求等,開展系統架構建設并持續更新。
四是保障措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工業節能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從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網絡和數據安全等方面提出工業企業和園區采取的具體措施,保障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設和高質量運行。
數字化能碳管理平臺
智能碳資產管理平臺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構建的數字化工具,旨在幫助企業實現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及減排策略優化。全流程碳排放管理實時采集能源消耗、設備運行等數據,支持異常報警和趨勢分析;能效優化與減排支持分析設備能耗數據,識別節能潛力,支持清潔能源接入和需求側響應,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強度;決策智能化通過AI模型預測碳排放趨勢,生成減排路徑建議。
安科瑞EMS-NT企業微電網雙碳管理平臺
微電網雙碳管理平臺以能源管理為碳管理的基礎,精細化管控,建立能耗三級計量,建立能耗強度管理體系,進行能效對標及策略管理。
碳盤查以能源消耗排放為主,擴展統計直接和間接碳排放源,實施碳計劃管理,談追蹤,實施碳減排措施,提升企業和園區節能降碳能力
參考規范
平臺系統架構
為工商業企業、醫療公共服務、市政民生服務、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提供更可靠、更安全、更智能、更節約的能碳服務。
● 感知層:連接于網絡中的各類傳感器,包括多功能儀表、充電樁、照明驅動器等。
● 網絡層:智能網關,采集感知層的數據,進行規約轉換及存儲之后將數據上傳至能碳管理云平臺。
● 數據層:物聯網數據中臺
● 平臺層:提供Web頁面展示,APP、小程序等多種訪問方式
電力監控及電能管理
通過在供配電的關鍵場所、關鍵設備上安裝監測、計量、控制、保護等各類智能傳感器,搭建涵蓋35kV到0.4kV的完整電力測量、計量、控制體系,結合視頻監視手段,實現對企事業單位內部電能的24h不間斷監視。即時發現供配電中的隱患,減少事故發生次數。即時定位故障點,縮短故障恢復時間。
分布式光伏
逆變器直流側、交流側運行狀態監測及報警;
逆變器及電站發電量統計及分析;
并網柜電力監測及發電量統計;
電站發電量年有效利用小時數統計;
發電收益統計;
輻照度/風力/環境溫濕度監測;
發電功率模擬及效率分析;
碳減排統計;
工商業儲能
實時監測
PCS和電池的運行狀態,包括運行模式、功率控制模式,功率、電壓、電流、頻率等預定值信息、儲能電池充放電電壓、電流、SOC、溫度、壓力、流量;
故障告警
儲能電池充放電狀態、交/直流過壓/欠壓、交/直流過流、頻率過/欠告警、過溫、過載、漏電保護等;
遠程控制
PCS啟動、停止、功率設定、裝置運行參數設定;
能源管理
能耗監測系統嚴格按照導則要求開發,符合導則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通過能源計量體系的建設,實現如下效果:
滿足政府對大型公建、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監管的要求、驗收的要求;
通過系統發現低效運行的中央空調、空壓機等高耗能設備,為節能改造提供數據依據;
通過系統發現能源管網存在的不易發現的跑冒滴漏情況,減少能源浪費,節能降碳;
碳減排技術
平臺功能
碳資產管理駕駛艙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服務,全局掌握碳排放情況。
碳排核算-核算各環節碳排放,生成核算清單
碳配額-配額核算,測算碳配額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額
碳排管理-碳足跡,跟蹤能源在輸入、分配、消耗、生產各環節的碳排放情況。
碳排管理-碳排報告,識別排放單元和排放源,匯總碳核算,生成報告。
碳交易-碳交易記錄,匯總碳交易記錄。
碳交易-碳市場分析,跟蹤碳交易市場情況,綜合碳核算、管理制度及碳交易市場行情,生產碳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