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構與工作原理
?基本組成?
噴氨格柵由噴氨管道、支撐結構、分支型噴氨裝置及氨氣分布裝置組成,通過噴氨支管上的原始噴口和分支噴嘴實現氨氣噴射?23。
部分設計采用多層紊流管,設置于氨水噴槍下游,通過不規則葉片增強氨水破碎和霧化效果,延長混合距離以提高均勻性?1。
?核心功能?
將煙道截面劃分為多個控制區域,每個區域設置獨立噴射孔,通過模擬流場試驗優化噴嘴形式及位置,確保氨氣與煙氣充分混合?34。
分支型噴氨裝置通過調整噴嘴與煙氣流向的夾角(30°~90°)、增加噴嘴數量及優化直徑(20~40mm),提升氨氣覆蓋范圍?2。
二、優化設計與技術改進
?結構改進?
縮小噴氨圓管噴孔直徑,采用兩側大孔徑、中間小孔徑的布置形式,增強氨氣射流穿透力,使NH?濃度變異系數(Cv)降低20%?4。
延長紊流管與噴槍間距,結合焊接多層不規則葉片,提高混合均勻性并減少局部過量噴氨風險?14。
?精準控制技術?
引入多點實時測量技術,通過動態調整噴氨量、分區控制噴氨格柵,解決噴氨滯后、過量噴氨等問題,降低氨逃逸率?57。
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優化噴氨格柵布置,結合導流板和均布器改善煙氣流場,提升混合效率?46。
三、氨逃逸控制措施
?噴氨量調節?
通過手動/自動調節供氨支管閥門,控制氨與NOx的摩爾比,避免整體或局部過量噴氨?67。
在低負荷運行時優化燃燒參數,減少硫酸氫銨生成,同時采用耐腐蝕材料減少設備堵塞?6。
?反應條件優化?
維持催化劑活性溫度(300~420℃),確保煙氣停留時間(0.1~0.2秒),以提升脫硝效率并降低氨逃逸?46。
定期清理催化劑積灰,監測氨逃逸濃度(控制在3ppm以內),保障系統高效運行?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