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套是指螺旋槳軸或艉軸上的套筒。而軸承(日本人稱"軸受")是在機械傳動過程中起固定和減小載荷摩擦系數的部件。
軸套和軸承的相同之處是兩者都承受軸的載荷。
而兩者的不同之處是軸套是整體結構的,轉動時是軸和軸套之間相對運動;而軸承是分體式的,轉動時是軸承自身內外圈相對運動。但是從本質上來說,軸套其實就是滑動軸承的一種。
常見損壞原因
軸套在長期運行過程中,軸頸表面受到脹套的擠壓力和復合機械力的作用,將導致其變形,直徑或縮減0.1mm~0.3mm。進而導致機械脹緊配合力度達不到要求的縮緊力,軸套與主軸之間出現配合間隙,引起了軸套的磨損。
最新修復方法
由于部件價值較大,傳統的修復方法較為昂貴,隨著國外高分子復合材料等技術的發展,一些修復快速同時花費低的維修方法受到青睞。國內亦引進了此種方法,較為成熟的有福世藍2211F材料等。材料具有傳統方法綜合機械性能、優良的粘結力和抗溫抗腐蝕能力,最大抗壓強度可達1200kg/cm2,粘著力(重疊剪切拉力試驗)在光滑的鋼表面為225 kg/cm2。所以可用于大型軸套部位磨損的修復。且設備不需要大范圍拆卸,為企業節省大量人力物力。
零件工藝性分析
(1)零件材料:304不銹鋼。切削加工性良好。
(2)零件組成表面:外圓表面(Φ50、35、33),內表面(Φ31.5、 20.5),型孔,兩端面,內、外臺階面,內、外退刀槽,內、外倒角。
(3)主要表面分析:Φ20.5內孔既是支承其它零件的支承面,亦是本零件的主要基準面;Φ50外圓及其臺階面亦用于支承其它零件。
(4)主要技術條件:Φ50外圓與Φ20.5內孔的同軸度控制在0.03mm 范圍內;臺階面與Φ20.5內孔的垂直度控制在Φ44內孔本身的尺寸公差為 mm;粗糙度Ra0.8μm;零件熱處理硬度HRC50~55。
零件制造工藝設計
(1)毛坯選擇:根據零件材料為45鋼,生產類型為中批生產,零件 直徑尺寸差異較大,零件壁薄、剛度低、易變形,加工精度要求較高,零件需經淬火處理等多方面因素,在棒料與模鍛間作出選擇:模鍛件。
(2)基準分析:主要定位基準應為Φ20.5內孔中心
(3)安裝方案:加工大端及內孔時,可直接采用三爪卡盤裝夾;粗 加工小端可采用反爪夾大端,半精、精加工小端時,則應配心軸,以Φ20.5孔定位軸向夾緊工件。型孔加工時,可采用分度頭安裝,將主軸上抬90o,并采用直接分度法,保證3×Φ6在零件圓周上的均分位置。對大端的四個螺釘過孔則采用專用夾具安裝:以大端面及Φ20.5孔作主定位基準,型孔防轉,工件軸向夾緊。
(4)零件表面加工方法:Φ20.5內孔,采用精磨達到精度及粗糙度 要求;外圓及其臺階面采用磨削加工;其余回轉面以半精車滿足加工要求;型孔在立銑上。
(5)熱處理安排:因模鍛件的表層有硬皮,會加速刀具磨損和鈍化, 為改善切削加工性,模鍛后對毛坯進行退火處理,軟化硬皮;零件的 終處理為淬火,由于零件壁厚小,易變形,加之零件加工精度要求高,為盡量控制淬火變形,在零件粗加工后安排調質處理作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