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一體化生物廢水處理設備廢氣處理裝置
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技術是現代生物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利用微生物新陳代謝的生理功能,氧化分解環境中的有機物并將其轉化為穩定的無機物。
廢水的生物處理技術就是利用微生物的這一生理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技術措施,創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環境,加速微生物的增殖及其新陳代謝的生理功能,從而使廢水中的有機性污染物得以降解、去除,同時通過生物絮凝去除膠體顆粒的廢水處理技術。
1. 有機物的生物降解
在自然界中,有機物被分解的方式大體可以分為光分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三種類型,其中生物分解在物質循環中起的作用較為重要。
動物、植物及微生物都能分解有機物,而絕大部分有機物都要通過微生物最終轉化為無機物,即降解。在廢水處理領域所說的生物降解指的就是微生物的降解,微生物通過氧化還原作用、脫羧作用、脫氨作用、水解作用等生物化學過程把有機物逐步轉化為無機物,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參與廢水中有機物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有:
(1)細菌是廢水生物處理中應用到的最重要的微生物,是類似植物的單細胞生物,缺乏葉綠素和明顯的細胞核,大小只有幾微米,有球菌、桿菌、弧菌和絲狀菌四大類型。
莢膜是細菌的一種特殊構造,是圍繞在細胞壁外的一層黏液,由多糖物質構成。當莢膜物質融合在一起,內含多個細菌時,稱菌膠團,一方面防止動物吞食,起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菌膠團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較強的吸附和氧化有機物的能力,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說來,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壞可以根據所含菌膠團的多少、大小及結構的緊密程度來確定。新生菌膠團顏色較淺,生命力旺盛,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較強。老化的菌膠團由于吸附了很多雜質,顏色變深,生命力較差。一種細菌在適宜條件下形成一定形態結構的菌膠團,而遇到不適宜環境時,菌膠團就會發生松散,甚至呈現單獨細菌,影響處理效果。因此,為了使廢水處理達到較好的效果,要求菌膠團結構緊密,吸附沉降性能好,這就必須滿足膠團菌對營養和環境條件的要求。
(2)真菌也是類似植物的低等生物,但其結構比細菌復雜,個體比細菌大,具有明顯的細胞核,但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營寄生或腐生,形態分為單細胞和多細胞兩種。
真菌能夠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有機物。廢水生物處理構筑物中也會存在真菌,生物膜中的真菌數量比活性污泥中真菌含量要多,但是數量都沒有細菌多,不是廢水處理的主要微生物。但是,某些真菌對某些特點的廢水有特殊的處理能力,因此真菌在廢水處理中也有其特殊的應用。
(3)藻類是一種低等植物,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主要有藍藻、綠藻、褐藻、硅藻和金藻等。藻類一般是無機營養的,其細胞中含有葉綠素及其他輔助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時候,吸收CO2合成細胞質,同時釋放氧氣;在無光的時候通過呼吸作用獲取能量,同時放出CO2。
藻類在廢水處理中主要應用在氧化塘工藝中,其作用是供應氧氣,但是藻類對廢水處理有很多不利影響,二沉池中往往容易滋生藻類,使出水變渾濁。另外,如果水體中氮、磷的含量較高,藻類大量繁殖,容易產生富營養化污染,造成多種危害。
東臺一體化生物廢水處理設備廢氣處理裝置
在廢水處理中原生動物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原生動物吞食游離細菌和有機顆粒,對水質凈化起到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原生動物可以作為評價活性污泥性能好壞的指標生物,通過觀察不同原生動物種群的生長情況可以判斷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轉情況和水質凈化效果。因此,原生動物在廢水處理中的作用僅次于細菌。
而是采用多單元處理流程系統或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處理,盡可能地降低處理難度,使處理費用較低,操作比較簡單,生物實驗室有機廢水處理方法可以借鑒其它有機廢水的處理,一般來說有機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生物法和物化法,對有機物濃度高、毒性強、水質水量不穩定的實驗室廢水,生物法處理不而物化法對此類廢水的處理表現出明顯的效果 模塊化管理模塊多元化管理,系統可提供廢水收集及調節、廢水預處理、加藥攪拌調節、混凝沉淀、沉降分離、泥水分離、污泥干化、水質監測等模化控制管理,數據訪問系統提供實時數據顯示,歷史數據報表查詢,手工添加數據以及數據庫批量導入數據等多種數據訪問功能,滿足對數據的各種需求操作,控制系統同一界面顯示所有監控參數,泵、閥、儀器儀表等工作狀態一目了然。
在有氧的條件下, 依賴好氧菌和兼氧菌的生化作用完成廢水處理的工藝稱為好氧生物處理法。該法需要有氧的供應。根據好氧微生物在處理系統中所呈現的狀態, 可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A、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使泛的一種生物處理法。該方法是向曝氣池中富含有機污染物并有細菌的廢水中不斷地通人空氣(曝氣), 在一定的時間后就會出現懸浮態絮狀的泥粒, 這實際上是由好氧菌(及兼性好氧菌)所吸附的有機物和好氧菌代謝活動的產物所組成的聚集體, 具有很強的分解有機物的能力,稱之為 “活性污泥”。
從曝氣池流出的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經沉淀池沉淀分離后, 澄清的水被排放, 污泥作為種泥回流到曝氣池, 繼續運作。這種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生物處理法稱為 活性污泥法” 。廢水在曝氣池中停留4~6h,可除去廢水中的有機物約90%。活性污泥法有多種池型及運行方式,通常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混合式表面曝氣法、吸附再生法等。
B、生物膜法是使污水連續流經固體填料(碎石、煤渣或塑料填料),微生物在填料上大量繁殖,形成污泥狀的膠膜稱為生物膜, 利用生物膜處理污水的方法,稱為生物膜法。生物膜主要由大量的菌膠團、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組成。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起到和活性污泥同樣的凈化作用, 吸附并降解水中的有機污 染物, 從填料上脫落的衰老的生物膜隨處理后的污水流入沉淀池, 經過沉淀池沉淀分離后, 使污水得以凈化。常用的生物膜法有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池、生物轉盤等。
厭氧生物處理法
在無氧的條件下, 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使污水凈化的方法稱為厭氧生物處理法。近年來, 世界性的能源緊張, 使污水處理向節能和實現能源化的方向發展, 從而促進了厭氧微生物處理方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