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制砂廢水處理一體化設備污水凈化裝置
某電廠將這一步驟所用酸性藥劑確定為熟石灰粉,原因是其來源較廣、成本低、效果良好。另外,在堿性中和中使用熟石灰還可以起到其他作用:生成的氫氧化鈣能使雜質凝聚;生成的氫氧化鈣可以和氟發生反應生成沉淀物,即氟化鈣,起到去氟作用;生成的氫氧化鈣可以和砷發生反應生成沉淀物,起到去砷作用。
3.2 沉淀
沉淀主要在沉淀箱完成,主要作用包括:去除銅、鋅、汞等在內的重金屬;去除鈣和鎂等在內的堿土金屬;去除氟、砷等在內的有毒非金屬。
對于金屬粒子,其反應生成氫氧化物沉淀的關鍵條件是溶液pH值。如果溶液從酸性變成弱酸性,則沉淀物溶解度將明顯降低,但對絕大多數重金屬沉淀物而言,都屬于兩性化合物,伴隨堿性不斷增強,化合物開始絡合,導致溶解度有所增大。根據廢水的排水標準,并考慮防止沉淀物因絡合而發生溶解,需將pH值控制在8.0~9.0[3]。
確定溶液pH值后,硫和金屬的化合物將有著比沉淀物更低的溶解度。基于此,向沉淀箱添加有機硫可以更深層次的去除重金屬。溶液pH值維持在8.0~9.0時,硫和金屬化合物溶解度將變得很小,此時可認為去除了所有重金屬。
有機硫是現在很多電廠都開始著手使用的沉淀藥劑,將其濃度為15%左右的原藥液配制成濃度為2%的藥劑添加到沉淀箱當中,期間要使用計量泵進行。
3.3 絮凝
經過沉淀處理的廢水,還含有很多膠體物與懸浮物,此時應添加混凝劑進行處理。目前主要使用以下幾種混凝劑:①硫酸鋁;②聚合鐵;③三氯化鐵;④。助凝劑以高分子凝聚劑與石灰為主。
上述研究提到的電廠將聚合鐵作為絮凝劑,將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作為助凝劑。使用前,將濃度為40%的原藥劑配制成濃度為0.75%的適用藥劑,然后將其添加到絮凝箱當中;將固體的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成濃度為0.1%的適用溶液,然后將其添加到絮凝箱中。
3.4 濃縮和澄清
從絮凝箱中流出的水經過下降管到達濃縮澄清器。下降時,顆粒將從分散狀態改變成絮狀沉淀,使硫化物及氫氧化物都得到進一步的沉淀。廢水從下降管中流出開始向上返折時,絮凝顆粒將由于重力無法返折,被留在澄清器的底部,僅少數污泥被泵抽送到中和箱中作為后續反應的晶種,其他均被泵送到板框壓濾機進行脫水。完成以上過程的清水從圍堰中流出,進入到出水箱中,在清水積蓄到一定程度以后,泵送出系統。
3.5 污泥脫水
留存于澄清器底部的污泥達到一定量后,開啟輸送泵將其泵送到壓濾機中進行脫水。從壓濾機中產生的濾液通過輸送管進入溢流坑,坑中液位高度與設定高度相同時,由潛污泵將其泵送至中和箱,與新廢水同時進行處理;產生的濾餅則采用汽車運出。
常用的脫硫廢水處理,是采用物理和化學的綜合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降、隔離過濾、蒸發、離心法等多種途徑;化學方法,主要通過沉淀、絮凝、中和氧化等途徑,處理過程中需確定氯離子濃度,如果在標準范圍外則為廢水。
首先,將廢水注入緩沖池中,如果廢水中固體物質含量較多,會有沉淀物質形成,此時,需要在廢水池底部安裝曝氣裝置,通過空氣壓縮曝氣,使得漿液及離子維持穩定;將廢水緩沖后,使用廢水提升泵將其送往三聯箱中和室中,通過加藥將熟石灰的漿液提出,根據PH值在中和室中完成堿化處理,通過進行PH值的設定,使重金屬以氫氧化物的物質沉淀。由于實際工作中,部分重金屬無法通過這種形式沉淀,這類重金屬包括鎘和汞[1],因而,需要通過微溶的方法將重金屬分離出來。
廢水沉淀后的重金屬物質以及多種化合物,由于其粒子較細,因此,處于懸浮的狀態,為了加速沉降,需要在反應箱中,加入絮凝物質形成氫氧化鐵,從而使得整體小粒子形成固體絮凝結構。
通過攪拌將氫氧化物和微溶的氫氧化物小粒子在絮凝物上凝聚附著,從而形成較大的固體形式,在固體中加入輔助絮凝物質,形成較大的絮凝狀態。
在三聯箱中進行反應后,將廢液注入濃縮池,同時,進行沉淀分層。分離后,上層為凈化后的水,通過溢流口,從清水箱中流入;底層的污泥在輸送泵的作用下,進入壓縮離心機,進行機械脫水處理,將其含水量降低到標準范圍后,重新送入緩沖池,再次進行整體處理。
如皋制砂廢水處理一體化設備污水凈化裝置
2、脫硫廢水處理系統存在的問題
2.1 脫硫廢水的指標界定不明確
當前,對脫硫廢水氯離子的濃度限定為≤20000mg/L,但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僅僅憑借工作經驗進行判斷,可能導致實際的液體氯離子濃度超標。由于廢水處理過程中,廢水處理量較大,極有可能導致經驗失效,對廢水的處理造成影響,使廢水處理無法有效整體脫硫,導致在環境保護及經濟層面上造成影響。同時,在實際工作中,人為判定脫硫廢水氯離子濃度,使得廢水的固體量相對較大,導致廢水的緩沖池堵塞以及沉淀,從而造成提升泵以及管道堵塞。
2.2 沉淀物的檢測裝置缺陷
很多的廢水處理系統中,未安裝沉淀物檢測裝置,導致污泥完成脫水后的多項測定指標存在問題。根據分析顯示,在進行電廠的脫硫廢水處理中,多項指標基本穩定,但部分指標如COD和懸浮物存在異常,出現超標現象。由于三聯箱存在工藝缺陷,無法滿足廢水的標準處理要求。同時,如果未按照廢水給藥的量進行配比,可能會導致藥品的消耗過度,以及不足藥物的情況。
3、脫硫廢水處理系統工藝優化
以科學標準作為依據,除了對石灰石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使其符合脫硫指標外,還應對實際的廢水在藥量配比上進行優化。針對當前廢水處理系統中相關問題,提出優化工藝方案。
3.1 中和箱優化
中和箱是三聯箱重要的結構之一,中和箱是通過石灰石完成廢水中PH濃度的調節工作,它能夠進行重金屬及多種懸浮物質的沉淀處理,因而,首先,應該對中和箱進行系統優化整改,保證充足的石灰石添加量,從而維持整體工作的高效率。在對中和箱的效率提升的過程中,根據水質情況進行石灰石投加實驗,確定的投加量,如果出現量不足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添加。在將石灰石脫硫后,其PH調節為標準設定,從而維持的中和效率[4]。
3.2 絮凝箱優化
在沉降機制作用下,會在堿性條件下出現物質沉降,但是部分離子無法進一步沉降,會影響整體的廢水處理效果,因而需要對整體的絮凝箱進行工藝優化,通過絮凝物質及助凝物質的共同作用,輔助脫硫處理。針對廢水中懸浮物進行處理時,在形成絮凝作用的同時,能夠對其它物質有針對性去除,降低整體的懸浮指標。在對懸浮物質處理時,應該改善絮凝物質作用環境,從而優化整體的絮凝過程。根據現場情況確定絮凝物質的用量,合理選擇絮凝物質,形成穩定的絮凝物質,從而滿足沉降以及脫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