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商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工作方式也已產生根本性改變,計算機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計算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信息系統的安全性要求也逐漸增長。
業務連續性是指組織在災難發生期間和之后維持恢復業務的能力。這里的災難可能包括極其惡劣的氣候、火災、洪水、自然災害、盜竊、IT故障、員工疾病或襲擊。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框架能夠幫助企業制定一套完整一體化的管理流程計劃,使企業對潛在的災難加以辨別分析,幫助其確定可能發生的沖擊對企業運作造成的威脅,并提供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來阻止或抵消這些威脅,減少災難事件給企業帶來損失。
2007年,ISO/PAS 22399《事故應對和連續性管理》指南文件成功發布。2012年,ISO 22301的發布,作為真正的國際性標準,ISO 22301參考了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日本、朝鮮、新加坡、瑞典、泰國、英國和美國的重要建議。我國于2013年等同采用發布了《公共安全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 要求》國家標準(GB/T 30146),并于2014年5月1日起實施。ISO 22301為策劃、建立、實施、運行、監視、評審、保持和持續改進一個文件化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規定了要求,用以實施保護,減少中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當中斷事件發生時準備、響應并恢復。業務連續性也應包括風險評估和業務影響分析,這是ISO 22301的內在組成部分和基本組成部分、是確定優先活動、受依賴和資源應支持的關鍵產品和服務,他們的失敗將對組織產生的影響。
GB/T 30146《公共安全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要求》中對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定義為:識別對組織的潛在威脅以及這些威脅一旦發生可能對業務運行帶來的影響的一整套管理過程。該過程為組織建立有效應對威脅的自我恢復能力提供了框架,以保護關鍵相關方的利益、聲譽、品牌和創造價值的活動。
業務連續性管理是一項綜合管理流程,它使企業認識到潛在的危機和相關影響,制訂響應、業務和連續性的恢復計劃。其總體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以有效響應非計劃的業務破壞并降低不良影響,確保當事機構的主要業務操作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持續運轉。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用于建立、實施、運行、監視、評審、保持和改進組織自身業務連續性,是識別對組織的潛在威脅以及這些威脅一旦發生可能對業務運行帶來的影響的一整套管理過程。這些可以包括項目規劃和管理、人員配備、計劃、預測、預算編制、研究和開發、資源管理、通信、會議、教育活動、宣傳和活動、活動網站、績效評估活動、按天進行處理查詢和許多其他活動。
ISO 22301管理體系框架能夠幫助企業制定一套一體化的管理流程計劃,使企業對潛在的災難加以辨別分析,幫助其確定可能發生的沖擊對企業運作造成的威脅,并提供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來阻止或抵消這些威脅,減少災難事件給企業帶來損失。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適用于對業務穩定性要求高的組織,如金融組織、銀行和保險公司、政府機構業務部門、大型企業等。
○ 《GB/T 30146-2013/ISO 22301:2012 公共安全 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 要求》
○ 《GB/T 22080-2016/ISO/IEC 27001:2013 信息技術 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
○ 《ISO/IEC 20000-1信息技術服務管理 部分:服務管理體系要求》
○ 《ISO 31000 風險管理 指南》
○ 《ISO 22313 公共安全 業務連續性管理系統 指南》
從業務的角度:
增強組織應對業務中斷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增強組織恢復能力,創造競爭優勢,保護和提高其聲譽和信譽。
從財務的角度:
當下企業經營壓力劇增,建立良好的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將能夠直接和間接地減少中斷恢復成本。
從內部流程的角度:
主動地控制風險,減少中斷發生的可能性,有效提升企業的業務能力,解決企業的操作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