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養殖場污水廢水處理一體化裝置在線報價在進水的前幾天,水解酸化池中的污泥濃度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這是由于反應器剛啟動不穩定,部分污泥隨著出水流失,同時大量好氧微生物因為環境改變而死亡。隨著兼性菌和厭氧菌的大量繁殖,污泥濃度開始慢慢升高,并逐漸成為水解酸化池的主導微生物,污泥濃度趨于穩定。最后幾天污泥濃度維持在7200mg/L左右,污泥呈灰褐色,啟動完成。
揮發性脂肪酸(VFA)是水解酸化的主要產物,進出水的VFA變化可以直接反映水解酸化的效果。由圖2可見,在啟動的前期,系統出水的VFA含量無明顯的變化。隨著系統的逐漸穩定,VFA濃度不斷增加,最好穩定在一定水平。這是由于兼性微生物和厭氧微生物逐漸成為主導菌群,活動力增強。VFA作為它們主要的代謝產物含量增加,表明系統水解酸化過程良好。
水力停留時間是控制水解酸化工藝的關鍵因素,要保證后續工藝的穩定運行,就要有效地控制水力停留時間。雖然較長的水力停留時間可以增加菌群與有機質的接觸程度,但是過長的時間對污染物的去除并無顯著的提高。
水解酸化過程中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是影響生物除磷過程好壞的主要基質。在生物除磷過程中,進水中揮發性脂肪酸的含量和其他轉化來的揮發性脂肪酸能否滿足聚磷菌合成需求是控制聚磷菌釋磷和吸磷效果的控制要點。生物除磷過程中的釋磷和吸磷是2個緊密聯系的過程,聚磷菌想要更好吸磷的前提是在厭氧環境的充分釋磷。提高進水中揮發性脂肪酸的含量可以提高釋磷速率,釋磷量和PHAs的生成量。厭氧釋磷量越高,聚磷菌在厭氧段儲存的PHAs越多,對應好氧段的聚磷量也會隨之增加,對磷的去除效果也越好。總磷的去除效果如圖10所示,經過水解酸化預處理后,系統的除磷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在總磷進水平均濃度為30.4mg/L時,總磷平均去除率達84.2%,出水平均濃度為4.8mg/L。該試驗在水解酸化池和A2O反應器均穩定運行時采取了連接,其中水解酸化池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0h,A2O反應器控制參數為:回流污泥比控制在70%,混合液回流比控制在300%,好氧池溶解氧濃度控制在3mg/L。
水解酸化池可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就是利用水解微生物和產酸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將污水中的一部分大分子和難溶解的有機物轉化成小分子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這樣就方便了有機底物被后續厭氧段微生物的快速有效吸收。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如圖9所示,經過水解酸化預處理后,系統的處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89.2%和77.4%。其中,COD出水平均濃度為284mg/L,氨氮平均濃度為59mg/L。
從不同水力停留時間下水體COD的去除率變化情況(圖5)可看出,當水力停留時間為8h時,COD的去除率為21%~23%,提高水力停留時間到10h,C
生產過程中,工藝參數的控制直接影響產品品質及提取率。本文對4,6-二羥基嘧啶廢水濃縮比例、分離氯化鈉的母液冷凍析晶溫度及冷凍出的二水甲酸鈉重結晶濃縮比例等條件進行了對比研究。
2.1 廢水濃縮比例的確定
氯化鈉和甲酸鈉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4,6-二羥基嘧啶廢水在濃縮時,氯化鈉先結晶出來。隨著濃縮比例的增加,液體中甲酸鈉含量逐漸增加,濃縮溫度也越來越高,當達到甲酸鈉的飽和度時,甲酸鈉開始析出。在不影響后期得到無水甲酸鈉品質及收率的情況下,前期應盡可能將氯化鈉除盡,所以需要控制廢水濃縮比例,使氯化鈉析出而甲酸鈉不析出。為了摸索4,6-二羥基嘧啶廢水的濃縮比例(濃縮比例為蒸發水和析出氯化鈉后的母液剩余質量與濃縮前母液的質量比),分別考察了濃縮比例分別為40%、30%、20%和15%時,母液中氯化鈉質量分數及氯化鈉鹽中甲酸鈉質量分數變化
OD的去除率提高至26%~29%,繼續提高水力停留時間對COD的去除無明顯作用,去除率和8h無顯著差別。水解酸化池主要通過污泥截留和大顆粒有機物的沉淀來去除COD,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菌群和有機物的接觸程度增加,COD去除率也會變大。當達到一定限值后,繼續提升水力停留時間對COD的去除率影響很小。
南京養殖場污水廢水處理一體化裝置在線報價水解酸化池對氨氮的去除情況如圖7所示,進出水氨氮濃度無明顯變化規律。這是由于水解酸化池基本無硝化過程,僅存在小部分的反硝化作用,因此出水氨氮有時會略低于進水濃度。同時由于微生物對有機氨的降解作用,形成少量氨態氮,有時出水濃度會略高于進水濃度。總體來說,水解酸化池對氨氮濃度的影響較小,進出水無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