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性價比較高
印染廢水是毛紡品、人工合成纖維布的染色及其印染行業所產生的一類工業廢水,具有生化性難、色度高、成分復雜、水質變化大、不同程度的臭味等特點。目前,處理印染廢水的方法有許多,如混凝/沉淀法、
印染廢水是毛紡品、人工合成纖維布的染色及其印染行業所產生的一類工業廢水,具有生化性難、色度高、成分復雜、水質變化大、不同程度的臭味等特點。目前,處理印染廢水的方法有許多,如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臭氧氧化法、絮凝/Fenton氧化法、微生物法、納濾及超濾/反滲透、預處理/超濾、生物處理/反滲透、混凝預處理/納濾等組合工藝。但隨著印染行業的快速發展,印染廢水中存在越來越多的難生化降解的人工合成染料及助劑,導致傳統生物、生化處理周期長,占地面積大,處理效果差,甚至無法生化處理,而Fenton類氧化法也存在藥劑耗量大、渣量大及渣的二次污染問題,直接膜分離工藝易導致膜系統堵塞及縮短膜的使用周期。為減少進水中懸浮顆粒、膠體、可溶性分子等污染物對膜表面污染、膜孔變小、堵塞等問題,常采用絮凝預處理,如微絮凝直接過濾/超濾、微絮凝/微濾、微絮凝/變孔隙直接過濾、微絮凝/超濾/膜系統、微絮凝/直接過濾、微絮凝/反滲透等組合工藝。而已報道的“微絮凝”預處理工藝多采用傳統的聚合氯化鐵(PFC)、聚合氯化鋁(PAC)、FeCl3、Al2(SO4)3及其組合藥劑和高分子絮凝劑聚丙烯酰胺(PAM)。在使用過程中,Fe3+會導致膜表面污染,而Al3+、PAM及其分解單體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均存在一定神經毒性的風險。
近年來,微生物絮凝劑(MBF)作為新興的綠色環保型絮凝劑,具有價格低廉、高效、無毒、適應廣等特
混凝沉淀/臭氧氧化法、絮凝/Fenton氧化法、微生物法、納濾及超濾/反滲透、預處理/超濾、生物處理/反滲透、混凝預處理/納濾等組合工藝。但隨著印染行業的快速發展,印染廢水中存在越來越多的難生化降
中國淡水量只占地球上總儲水量的2.5%,人口卻是占數最多的13億。其中中國北方區域相較于南方是缺水地區。隨著工商業的發展,產業沖洗水量逐步增高,電廠節水問題也受到了眾多的關注。電廠清掃有水力清掃和真空清掃兩種方式,雖然真空清掃可以避免二次污染這個很強大的優點,但是相對而言,水力清掃更為方便,效率也高,所以在現如今的這個時代,水力清掃還是比較手歡迎的,所以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相關問題當然也要有所解決。
1、含煤廢水的處理
⑴近年來,國內的工藝發展逐漸增長,對地下水的開采應用也越來越需要,所以,沒有經過處理的含煤廢水污料就存在很大的問題。當然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也在逐漸完善改進,含煤廢水的治理成效也在不斷的進步。為了我國長遠發展考慮,有效地節約水資源、減少含煤廢水等的排放是必須要做的,所以我們要盡全力加強含煤廢水的治理、提高含煤廢水的回收利用率。不止如此,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在不斷地進行合理的調整改進研究。
大量水資源的開發費用,以及不可避免的含煤廢水排污費不斷提高的事實,這些都促使我們去努力研究如何提高含煤廢水的處理新技術及優化。以求得減少新鮮水的利用量、減少含煤廢水的排放量及排污的費用,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燃煤電廠可以說是耗水大戶,因為它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水資源來保證正常的運行。我國的電廠為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正常使用,采取了很多相關比較有效的方法實施保護。比如電廠的設備和廠房都需要定期的沖洗,以保證正常使用,因此就會形成大量的沖洗廢液。根據我國相關事實調查發現,違規正常規模大小的電廠一天有三到四次的沖洗記錄。
⑵在現在的時代,電廠的建設和生產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如何正確地做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水資源,使其既能讓電廠正常運行,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凈化含煤污水,增加我國水資源的豐富量。
電廠作為用水大戶,不僅僅需要水費開支,其制造過程所出的相關污水廢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電廠發展,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壓力。我們知道在電力行業中,煤泥廢水工藝技術采取了處理水的理論方法,雖然有些地方的組合不同,但是,萬事不離其宗,工藝系統都具備各自特點。無論是哪種,只有結合這些實際理論,才能做出合理的技術研究及優化。
2、工藝流程的處理新技術
⑴拋卻了原始的沉淀含煤廢水處理方法,在現代含煤廢水的處理技術其中有一項就是采用GGJ高效污水凈化器技術。它的出現也就是時代的必然,因為我們在發展工業電廠的初期,沒有很重視這樣會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污染,因而導致電廠含煤廢水和一些生活中的污水一并都排放到了河流中,但是河流并沒有很強的凈化廢水能力。所以,在越積越多的情況下,河水開始出現變臭有毒的現象,然后有毒的河水在空氣蒸發的現象下又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形成了一個死循環的模式。所以人們意識到了這樣的情況已經刻不容緩了,高效、低成本的凈化含煤廢水工業水平新技術越來越受重視。因此,許多新技術由此而被發明出來,GGJ高效污水凈化器技術也是其中比較有效的一種。
有的凈化裝置由于水進入箱體沒有和凈化泥做到足夠充分的接觸,導致含煤廢水中的有害物不能被充分的凈化,用和不用并沒有很大的區別,而且費用還很高,對技術的發展優化很不利。所以GGJ高效污水凈化器借鑒了這些失敗案例,希望做到一種不僅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而且凈化后水質也比較穩定的這樣的電廠含煤廢水凈化裝置,當然,他們做到了。
GGJ高效污水進化器的好處就是設備運行安全,效率高,操作也很簡便,成本也相較來說比較低,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和以前的處理技術相比具有很大的新技術優勢,達到環保和提高效益的應用及優化。
⑵離心分離利用了水中雜質密度不同的差異,用離心
并結合筆者在該技術方面的一些研究心得對后續工藝發展提出展望。
1、氨氮概述
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性價比較高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一般以NH3-N表示。氨氮廢水通常指含NH3和NH4+的廢水。
人類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導致氨氮廢水的產生,如人類本身的吃喝拉撒、垃圾滲濾液等,農業方面的畜禽養殖和農田尾水,工業方面的冶金、化工、化肥、煤氣、煉焦、柔革、味精、肉類加工等作業,都涉及到氨氮廢水。
氨氮的危害:氨氮廢水中逸出來氨氣對人的眼、鼻、氣管都有強烈的刺激作用。進入血液中的氨對人體的腦、心臟、肝臟、腎臟都會造成傷害,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會造成富營養化,從而導致湖泊出現水華現象,海洋出現赤潮現象,進而危及水生動植物的生存,供水水源中氨氮濃度過高會引起供水管網的堵塞和腐蝕,飲用水中存在氨氮有可能轉變成對人體毒害較大的NO2-N和NO3-N。
2、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
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分兩大類,即氨氮轉形處理法和氨氮解體處理法。氨氮轉形處理法是讓廢水中的氨氮轉換一種存在形式,從廢水中分離出來。這類方法主要有吹脫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膜分離法。氨氮解體處理法顧名思義是將廢水中氨氮破壞掉,使其不復存在,消除其危害。這類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和折點氯化法。
2.1 氨氮轉形處理法
2.1.1 吹脫法
在堿性條件下,水中的氨氮主要以游離氨的形式存在,當向水體中鼓入空氣或蒸汽時,游離氨穿過氣液界面向氣相轉移,從而達到脫除的目的。劉華等對工業廢水進行蒸氨/吹脫兩段處理,取得了較好的氨氮去除效果。黃軍等對某化工企業廢水采用吹脫法進行預處理,將氨氮含量1200mg/L的廢水降至60mg/L。吹脫法對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十分有效,且設備結構簡單,容易操作,技術成熟,去除率也較高,缺點是只能去除游離的氨,去除很難。能耗較高,吹出的氨氣需進一步吸收處理,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吹脫塔也容易結垢。低溫效果降低明顯,吹脫后廢水需回調pH值。
力進行將其分離出來的技術。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任何物體都受其影響,雖然可以用靜置的方法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過程太過費時,
氣脫硫脫硝尾液處理過程中,不僅有生物處理工藝,還有物理處理工藝。火電廠排出的尾液(廢水)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機物(BOD、COD)、氨氮(T-N、NH3-N)、懸浮物(SS)、鈉鹽(Cl-)、硫酸鹽(SO42-)以及重金屬等。
其水質特點:
①有機物濃度低,可生性差(B/C比值僅為0.08);
②總氮及氨氮濃度高(總氮可高達350~500mg/L);
③鹽度高,鹽度包括鈉鹽(Cl高達10000mg/L)及硫酸鹽(高達4000~5000g/L),處理過程中,需要對整個沉淀環節進行特殊處理,必要時需要添加適量的混凝劑,以此才可以達到沉淀效果的目標。
2、煙氣脫硝尾液厭氧氨氧化的實驗
脫硫脫硝廢水具有鮮明的特點,進水溫度整體比較高,氨氮濃度也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有機物濃度會比較低,由于具有這些先天性的條件,所以就會促進厭氧氨氮化自養菌的生長。對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的處理過程中,需要采用厭氧氨氧化工藝,在分析整體工藝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
廢水處理系統出口的水質指標分別是:pH值7.0左右,TSS的指標是100.0mg/L,BOD5指標是50.0mg/L,CODCr指標是100.0mg/L,SO42-指標是300.0mg/L,T-N指標是125.0mg/L,NH3-N指標是35mg/L,基本滿足工業廢水排放標準
效率低。所以,離心機的出現將這個過程的速度提升了幾倍,重要的是在自然沉淀狀態下無法分離的某些東西在離心機中就能實現。
在治理電廠含煤廢水問題中,離心分離利用了廢水在進入器械內是沿切線方向的慣性,產生高速漩流,在離心力作用下,將廢水中的懸浮顆粒弄到器壁上。并隨著下部的漩流和重力因素在下滑到一定程度時向中心進行靠攏,從而在做過這些一定量的凈化后進入動態過濾區進行更深入的吸附過程,達到更為純凈的目的。
3、技術意義和優化
⑴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電廠含煤廢水傳統的處理工藝只是單單的將含煤廢水進行像是靜置的簡單處理,然后出水直接回收利用了。像這種情況,是無法做到凈化的,因為含煤廢水中的顆粒物是很小的,不像是肉眼可見的沙子般,所以靜置這種方式是不適用的。而直接回收利用的后果不僅色度高還容易在堆積后容易使輸煤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這些情況往往很容易導致某些電廠出現偷排的現象,不僅浪費水資源,還對整個電廠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和影響。這種情況還容易導致電廠棄水不用,這樣將含煤廢液排入廢水處理站進行處理是不適當的,應該是單獨處理,然后還能循環利用才會更有成效,才
在有比較適合的技術處理方法以后,我們依然需要對
解的人工合成染料及助劑,導致傳統生物、生化處理周期長,占地面積大,處理效果差,甚至無法生化處理,而Fenton類氧化法也存在藥劑耗量大、渣量大及渣的二次污染問題,直接膜分離工藝易導致膜系統堵塞及縮短膜的使用周期。為減少進水中懸浮顆粒、
處理量為15m3/h計,H2SO4、CaCl2(工業級)、MBF成本分別為0.12、0.92、1.28元/m3;超濾直接運行成本為0.49元/m3,其中電耗、清洗、膜芯成本分別為0.09、0.03、0.37元/m3。因此,微絮凝/超濾組合工藝運行成本累計為2.81元/m3,直接處理成本較低,具有一定的推廣前景。
污泥含水率以97.5%計,傳統生化法處理印染廢水的污泥產量約30~50kg/m3,鐵鹽或鋁鹽作為預處理的污泥產量約8.00~26.00kg/m3。微絮凝/超濾組合工藝中,加H2SO4溶液調節廢水pH至7左右時污泥產量約19.20kg/m3,MBF處理單元工藝產生污泥量約14.70kg/m3,合計污泥產量約33.90kg/m3,污泥產量介于傳統生物法和鐵鹽或鋁鹽絮凝處理工藝之間,但其污泥具有可生物降解、無毒性和無二次污染問題,可直接衛生填埋處置,而鐵鹽、鋁鹽產生的污泥穩定性較差、易溶出、不可生物降解。PAM作為絮凝劑還可能產生具有生物毒性的丙烯酰胺單體,對渣的存放場地存在一定生態風險。
膠體、可溶性分子等污染物對膜表面污染、膜孔變小、堵塞等問題,常采用絮凝預處理,如微絮凝直接過濾/超濾、微絮凝/微濾、微絮凝/變孔隙直接過濾、微絮凝/超濾/膜系統、微絮凝/直接過濾、微絮凝/反滲透等組合工藝。而已報道的“微絮凝”預處理工藝多采用傳統的聚合氯化鐵(PFC)、聚合氯化鋁(PAC)、FeCl3、Al2(SO4)3及其組合藥劑和高分子絮凝劑聚丙烯酰胺(PAM)。在使用過程中,Fe3+會導致膜表面污染,而Al3+、PAM及其分解單體丙烯酰胺對人和動物均存在一定神經毒性的風險。
近年來,微生物絮凝劑(MBF)作為新興的綠色環保型絮凝劑,具有價格低廉、高效、無毒、適應廣等特點,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之一。采用MBF進行微絮凝預處理,結合膜分離技術,形成新的微絮凝/超濾組合工藝,并在實際印染處理領域的應用鮮有報道。本研究選擇MBF作為絮凝劑,考察微絮凝過程的影響因素、微絮凝的正交實驗和超濾處理過程的運行參數等,可為今后開展MBF/膜分離組合工藝在廢水處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