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10噸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一、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概述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包括:格柵區、厭氧沉淀區、生物接觸氧化區、二沉區、清水區、人工濕地系統五個部分,生活污水經格柵區截流住污水中粗大的污物,截流后的污水自流至厭氧沉淀區沉淀,沉淀后的上清液溢流至生物接觸氧化區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后,出水經過二沉區沉淀,沉淀后上清液經清水區至人工濕地系統達標排放。二沉池的污泥采用自動回流裝置,回流生物污泥回流進入前端厭氧沉淀區進行硝化與反硝化生化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將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集成組合,具有耐沖擊負荷能力強,有機物去除效率高,節省占地面積20%~30%,減少投資成本20%~30%,管理方便、運行效率高等優點。
二、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膜法的凈化機理
1.生物膜由好氧和厭氧兩層組成,有機物的降解主要發生在好氧層內進行。
2.空氣中的氧溶解于流動水層中,從哪里通過附著水層傳遞給生物膜,供微生物用于呼吸,污水中的有機物則由流動水層傳遞給附著水層,然后進入生物膜,并通過細菌的代謝活動而被降解,使污水在其流動過程中逐步得到凈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如水等則通過附著水層進入流動水層,并隨其排走而二氧化碳及厭氧層分解產物如H2S,NH3,以及CH4等氣態代謝產物則從水層逸出進入空氣中。
3.當厭氧層還不厚時,它與好氧層保持著一定的平衡與穩定關系,好氧層能夠維持正常的凈化功能,但厭氧層逐漸加厚,并達到一定程度后,代謝產物逐漸增多,在其外逸的過程中使好氧層的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遭到破壞,減弱凈化功能。
日處理10噸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三、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優勢:
(1)厭氧區倒置缺氧區之后,得以彌補農村生活污水中碳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農村生活 污水進水C源普遍偏低,而在厭氧段中,除磷菌合成多聚磷酸鹽顆粒需要消耗一部份C源作 為電子受體,將缺氧置于厭氧之前,能夠避免將厭氧置于缺氧前所導致的缺氧段反硝化作用 的C源過少而造成反硝化程度下降,從而能有效、充分得利用進水中的C源,顯著提高污水 處理效果。
(2)第1缺氧區、厭氧區、第1好氧區、第二缺氧區、第二好氧區增設填料,增加生物 附載表面積,從而增加生物量,強化生物處理能力。與傳統活性污泥法一般不投加生物填料 的工藝不同,本工藝投加生物活性填料,能夠增加微生物附載表面積、提高污水處理效果, 同時生物填料池體中隨氣流攪動,存在一定程度的切割空氣作用,將空氣剪切,固—液—氣 三相之間的接觸,能夠增加微生物對空氣的利用效果。
(3)兩段缺氧-好氧工藝,強化脫氮效率,降低NO3-濃度,減少NO3-對并提升除磷效 果。
(4)第1好氧區采用微孔曝氣,增加氧氣利用效率。與常見的穿孔曝氣方式相比,其空 氣泡直徑更小,同等氣量下,微生物與空氣的接觸面更多,能更加順利穿過微生物膜,故在 同等微生物所需氣量的前提條件下,所需曝氣設備的功率更小。
四、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步驟:
S1:污水由集水井進入沉渣池,在沉渣池內去除污水中較大的顆粒物質和部分污染物;
S2:自所述沉渣池中流出的污水流入調節池,在調節池內勻質勻量;
S3:自所述調節池中流出的污水通過水泵提升后經高效混合裝置投藥,再依次流入缺氧池和MBR池,在MBR池中通過鼓風對污水曝氣進行生化反應;
S4:所述生化反應出水經過膜分離后,得到的凈化水排放至清水池,所述MBR池底的污泥經排泥管排放到污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