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
一、醫療機構污水處理的意義
醫院污水處理是為了防止污水、診療廢物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保障醫療衛生工作的順利進行和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當工作人員通過治療和護理患者時,會產生各種廢物,如藥品殘留、注射器、輸液器、血袋、繃帶等,這些廢物如果直接排放或隨其他廢物混合排放將極大的污染水環境和大氣環境,可能導致環境污染,人類健康面臨風險。同時,不進行有效的處理,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惡性影響,造成長期不可逆的生態損害。
二、醫療機構污水處理流程
醫療機構的醫療污水和生活污水經過管網匯集后,經過格柵,去除大粒徑的漂浮物和部分固型物,減輕后續生化處理部分的負荷,同時保護水泵避免堵塞,為后續處理設備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經過格柵后的污水進入調節沉淀池,進行水質水量的調節,液位控制器根據池內液位的高低來控制污水泵的啟閉,保證污水處理系統的連續自動運行。調節池內污水經提升泵加壓后進入水解酸化池,,使難溶性、大分子的有機物分解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并去除一部分的有機物。水解酸化池出水至浸沒式生物反應器,污水中的有機物經過生物反應器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水質得到凈化,膜生物反應器所需的氧氣由羅茨風機提供。而膜的作用主要是將活性污泥與大分子難降解的有機物及細菌等截留于反應器內,使之有足夠的停留時間,得到進一步去除,保證出水水質達到回用要求,同時保持反應器內有較高的污泥濃度,加速生化反應的進行,雖然膜的孔徑大于病毒的直徑,在MBR對污水過濾過程中,在膜面形成了生物膜沉積層,使孔徑變小,從而實現對病毒的去除。這種去除機理包括:由于膜實際有效孔徑的減小的物理作用、由于沉積層對病毒吸附的化學作用以及沉積層中其他微生物對病毒吞噬的生物作用。因此膜反應器出水不需要消毒工序,可以直接使用。膜生物反應器內沉淀下來的污泥由污泥泵提升至水解酸化池水解減量。
地埋式醫療機構污水處理設備
三、醫療機構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格柵:采用人工格柵,格柵井規格為內設不銹鋼格柵一道,柵距10mm。沉淀調節池:采用上流式曝氣生物濾池,地上矩形砼體構造,工藝尺寸),池體總容積2218m3。采用穿孔管布水布氣,氣水比為4:1,容積負荷為3kgBOD5/m3#d。選用粒徑為(3~6)mm的陶粒層高4m,有效容積16m3。反沖洗方式為氣水聯合反沖洗方式,反沖氣流速為30m/s,反沖洗水流速為25m/s,反沖洗周期為(2~3)d。接觸消毒池:采用折板式接觸消毒池,接觸時間1.5h,二氧化氯投加量為20g/h。主要設備包括污水泵、污泥泵、羅茨風機和電解法二氧化氯發生器。
調試運行
曝氣生物濾池的啟動采用接種啟動的方式。經過淘洗后的好氧活性污泥與原污水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泵入曝氣生物濾池,連續小氣量曝氣3d,然后逐步增加進水量和曝氣量,在一個月內水量由10m3/逐步增加到200m3/d,同時每天觀察出水狀況,及時調整進水量。在進水量200m3/d、并且由原來的間斷運行改為連續運行、df進入滿負荷運行狀態之后,經過一周的穩定運行,設施的有機物脫除率已達到設計要求。曝氣生物濾池進入正常運轉后,啟動二氧化氯設備的調試。一周后調試結束,系統進入正常運轉狀態。
四、地埋式醫療機構污水處理步驟:
(1)濕式粉碎,將污水中的大塊雜質在污水中粉碎;
(2)氯法消毒;
(3)消除殘余消毒劑,以便后續的生物處理;
(4)一次沉淀,沉淀出污泥;
(5)活性污泥法生化處理;
(6)二次沉淀,沉淀出污泥;
(7)二次消毒,滅活生化處理過程中進入水中的微生物和蟲卵;
(8)二級過濾,濾除水中的雜質和大分子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