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實驗室醫療污水處理設備特點
(1)設計結構緊湊,空間利用充分,減少醫院占地面積。
(2)設備不會產生任何噪聲、無異味、無污染,不會給病人和工作人員帶來不便。
(3)處理方式靈活,不會受到污水排放量的多少而影響處理效果。
(4)自動化程度高,管理費用小,排放符合標準。
二、工藝介紹:
(1)國內醫院對污水的處理,一般采用三種處理方式,分為消毒處理、物理處理和生化處理。三種處理方式依次進行,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預處理:廢水的預處理是整個系統能否有效運行的關鍵。廢水中含有大量易腐化的有機物,必須在進入處理系統前加以攔截,以防止懸浮固體有機質腐化成為溶解性有機質,導致廢水CODCr、BOD5濃度升高。常用的預處理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調節、隔油、等。考慮到本工程的水量及水質特點,預處理工藝采用格柵、綜合調節相結合的工藝。物理處理(二級處理):主要是把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去除到90%以上,對懸浮物的去除要達到95%以上,這樣,污水中的有機物才能達到排放標準,二級處理流程是將綜合污水放入調節池再進行生物氧化最后接觸消毒。在調節池內設置了提升泵,一般生活污水直接經化糞池到達調節池,污水經調節池直接進行生物處理。從而使污水進入接觸池消毒,進一步排放。對調整池、生化池、接觸池產生的垃圾及污泥,需采用加石灰石的方法進行集中消毒處理,再送出焚燒;而二級處理工藝多為一些非傳染病醫院或傳染病醫院的污水和糞便分別收集。有些排泄物應事先獨立消毒,單獨處理或用下水道等方式進入化糞池處理。將生活污水直接進入經過預消毒處理的調整池。全部工藝過程均在密閉的環境下運行,經統一通風處理,換氣后,最后通過紫外光對廢品進行消毒,再排放。二次處理可使垃圾物體的濃度降低,其特點是采用具有過濾功能的高效好氧處理工藝,更利于消毒,比較適合排入自然水體的場所進行污水處理。
(2)生化處理:
生化處理(三級處理):三級處理是進一步處理極難降解有機物和某些水體富營養化的無機物等。其方法有生物脫氮、離子交換、電滲析等。全過程是在提升污水提升泵后,通過一些過濾器,然后進入沉砂池,經過有效分理的污水進入沉淀池,而沉淀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設備進行下一步處理。生化處理設備出水依次進入二次沉淀池,而二次沉淀池出水經消毒排放或進入三級處理。在第一級強化處理結束后,這是二級處理。第二沉淀池污泥部分回流至沉淀池或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濃縮池,然后進入消化池,在經過脫水和干燥設備后,污泥最終被利用。接觸氧化法是一種好氧生物膜法工藝,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及懸浮態生長于水中,因此它兼具活性污泥及生物濾池二者的特點。池內設置立體彈性填料和曝氣管路系統,并于曝氣管路系統上安裝微孔曝氣器。彈性填料由拉毛的PP材質的絲條和絞繩制成,呈圓形毛刷狀,比表面積大,能附著大量的微生物膜。該填料掛膜快,脫膜容易,運行時絲條對空氣泡能起到的切割作用,使大氣泡切割成小氣泡,可增加氣液接觸面積,促進氧的傳遞,從而提高處理效果。該工藝負荷高、停留時間短、掛膜快、運行穩定,比較適合小規模企業中小型污水處理站的建設,倍受環保公司及用戶青睞。
(3)消毒處理:
醫院污水中含有大腸桿菌超標,因此在污水排放前必須加以消毒,有效的殺菌工藝是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發生器以鹽酸和氯酸鈉為原料,采用負壓曝氣工藝,生產以二氧化氯為主,氯氣為鋪的復合消毒液,工業鹽酸應符合國家標準《GB320--93工業合成鹽酸》的要求。氯酸鈉應符合《GB1618--1995工業用氯酸鈉》的要求。
三、設備流程說明:
醫療污水首先進入格柵井,格柵的作用主要是攔截污水中的漂浮物及顆粒物,減輕后續設備的處理負荷和保護水泵正常工作。從格柵出來的水有提升泵提升到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是調節水質和水量,使不同時間、不同水質的水充分混合,保證進入到后續設備的水質與水量均勻一致,還可以降低一定的負荷,使整套處理設備耐受短時間較高的負荷沖擊。
為防止SS在調節池沉淀,在調節池中安裝幾根曝氣軟管,起攪拌作用,同時調節池具有水解、酸化池的功能,可將部分大分子有機污染物降解為小分子污染物,去除部分有機污染物。調節池出來的水自流至一體化醫院污水處理設備的水解酸化池,將不易分解的大分子有機物厭氧消化為易分解的小分子有機物,后廢水進入接觸氧化池,在曝氣池中設置填料,將其作為生物膜的載體。
待處理的廢水經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經填料,與生物膜接觸,生物膜與懸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達到凈化廢水的作用。生物處理后的廢水自流入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自流入消毒池,經過二氧化氯消毒后達標排放。
四、實驗室醫療污水處理設備標準:
1、進水水質:由于需方沒有提供污水水質指標,參照其他醫院的實際污水水質指標;
2、設計污水水量:按《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的規定,平均日污水量取0.4立方/床,理論設計水量按實際床位數計算。
3、出水水質要求:根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中所規定的排放標準執行。
五、醫療污水處理設備設計原則:
1、本設計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的環保技術標準、規范,遵守國家和地方環保的有關法律、法規,廢水經治理后,確保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466-2005)一級標準的要求;
2、選用先進、合理、可靠的處理工藝,在確保處理排放達標的前提下,做到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占地少、投資省、運行費用低, 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指標。
3、本工程系環境工程,尤其要注意環境保護,避免和減少二次污染,要求改善勞動衛生條件,貫徹安全生產和清潔文明生產的方針。
4、為了提高污水處理站管理水平,設計采用的自動化程度較高,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低。
5、合理選用優質配件,降低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和試用壽命,降低成本。
6、在工藝設計時,有較大的靈活性,可調性,以試用水量、水質的周期變化,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變性。
7、采用污泥前置回流消解工藝,以降低污泥產生量。
8、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