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澄清池
澄清池是有泥渣參與工作的、在池子內完成水和藥劑的混合、反應及所形成的絮凝體與水分離三個過程的凈水構筑物。在澄清池中,沉泥被提升起來并使之處于均勻分布的懸浮狀態,在池中形成高濃度的穩定活性泥渣層,原水通過活性泥渣層時,由于接觸絮凝作用,原水中的懸浮物便被活性泥渣層截留,清水在澄清池上部排出,而泥渣層中老化或加重了的懸浮體則落入專設部位被排走。
澄清池中起到截留分離雜質顆粒作用的介質是呈懸浮狀的泥渣。在澄清池中,沉泥被提升起來并使之處于均勻分布的懸浮狀態,在池中形成高濃度的穩定活性泥渣層,該層懸浮物濃度在3~10g/L。原水在澄清池中由下向上流動,泥渣層由于重力作用可在上升水流中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當原水通過泥渣懸浮層時,利用接觸絮凝原理,原水中的懸浮物便被泥渣懸浮層阻留下來,使水獲得澄清。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
常用的澄清池有:機械攪拌澄清池、水力循環澄清池、懸浮澄清池、脈沖澄清池等。礦井水處理工程中多用泥渣循環分離型(機械攪拌澄清池、水力循環澄清池)。
由北京中科晶碩公司生產的多效澄清池,“高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聚合、絮凝、沉淀、澄清、濃縮于一體,占地面積小,水頭損失小,系統效幸高;二是采用斜管沉淀、泥渣回流、投加微砂等措施大幅度提高沉淀區表面負荷,沉淀效率高。高效澄清池不僅提高了水處理效率,而且在應對低溫低濁度原水和高含藻原水時處理能力突出,出水水質穩定,在水處理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多效澄清池的技術原理與污泥循環型澄清池基本相同,其絮凝形式為接觸絮凝。二者都是利用污泥回流,在絮凝區產生足夠的宏觀固體,并利用機械攪保持適當的紊流狀態,以創造的接觸絮凝條件。
- 工作原理:
由北京中科晶碩公司研發的高效澄清池,是以體外泥渣循環回流為主要特征的一項沉淀澄清新技術。亦即用濃縮后具有活性的泥渣作為“催化劑”,借助高濃度優質絮體群的作用,大大改善和提高絮凝和沉淀效果而得名。
高效澄清池是“混合凝聚,絮凝反應、沉淀分離”三個單元的綜合體,即把混合區、絮凝區、沉淀區在平面上呈一字型緊密串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成,其工藝構造原理如圖。
該工藝是在傳統的斜管式混凝沉淀池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加速混合原理、接觸絮凝原理和淺池沉淀原理,把機械混合凝聚、機械強化絮凝、斜管沉淀分離三個過程進行優化組合,從而獲得常規技術所的優良性能。
本多效澄清池還可增加微砂投加裝置和砂泥分離裝置。微砂是粒徑在80~100gm的石英砂,其作用有三:一是吸附脫穩膠體,促進絮體成長;二是提高絮體密度,加速絮體沉淀;三是通過砂粒及絮體對藻類的吸附,促進藻類去除。
砂泥分離裝置采用水力旋流除砂器,砂與泥的混合物從切線方向進入分離器,較高的流速產生較大的剪切力和離心力促使泥砂分離,砂從分離器下口回入池中循環使用,泥則從分離器上口排出。
二:性能特點:
由北京中科晶碩公司研發的多效澄清池,與普通平流式沉淀池以及泥渣循環型機械攪拌澄清池相比,具有有以下特點:
1、在混合、絮凝、沉淀的三個工序之間,不用管渠連接,而采用寬大、開放、平穩、有序的直通方式緊密銜接,有利于水流條件的改善和控制。同時采用矩形結構,簡化了池型,便于施工,布置緊湊,節省占地面積。
2、回流泥渣或同時投加微砂,以保持絮凝區較高濃度的懸浮物,加快絮凝過程,縮短絮凝時間,克服低濁度原水的不利影響。
3、混合、絮凝及泥渣回流均采用機械方式,便于調控維持工況,生成的絮體密度大,有利于沉淀分離。沉淀區裝設斜管,可進一步提高表面負荷。
4、采用高分子絮凝劑,并投加助凝劑PAM,以提高絮體凝聚效果,加快泥水分離速度。
5、沉淀池下部設有泥渣濃縮功能,可節省另設濃縮池的占地,還可節省泥渣輸送管道和設備。池底設有濃縮機,可提高排出泥渣的濃度,含固率可達3%以上。
6、對關鍵技術部位的運行工況,采用嚴密的高度自動監控手段,進行及時自動調控。例如,絮凝-沉淀口銜接過渡區的水力流態狀況,濃縮區泥面高度的位置,原水流量、促凝藥劑投加量與泥渣回流量的變化情況等。
7、在清水集水支槽底部裝設垂直的隔板,把上部池容積分成幾個單獨的水力區,以使各處水力平衡,上升流速均勻穩定,確保出水水質。
三:產品優勢:
由北京中科晶碩公司研發的多效澄清池,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強,對進水的流量和水質波動不敏感。
1、絮凝能力較強。沉淀效果好(沉速可達20m/h),可形成500mg/1.以上的高濃度混合液,出水水質穩定(一般為<10NTU),這主要得益于絮凝劑、助凝劑、活性泥渣回流的聯合應用以及合理的機械混凝手段應用。
2、水力負荷大,產水率高。水力負荷可達23ms/(m·h),加砂高速沉淀池可達38m°/(m2·h)。因為沉淀速度快,絮凝沉淀時間短,分離區的上升流速高達6mm/s,比普通斜管沉淀池和機械攪拌澄清池都高很多。
3、促凝藥耗低。例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藥劑成本較平流式沉淀池低20%。
四、多效澄清池,主要設計參數:
名稱 | 代號 | 取值范圍 |
混合時間/min | t1 | 0.3~2 |
混合區速度梯度/s-1 | G1 | 500~1000 |
絮凝時間/min | t2 | 10~15 |
絮凝區速度梯度/s-1 | G2 | 30~60 |
過渡區流速/(m/s) | u | 0.05~0.1 |
沉淀區表面負荷/[m³/(㎡·h)] | q | 15~30 |
泥渣回流比/% | R | 1.5~3.5 |
沉淀池內固體負荷/[kg/(㎡·h)] |
| 6 |
濃縮泥渣深度/m |
| 0.2~0.5 |
微砂投加量/(mg/L) |
| 1~2 |
絮凝區微砂濃度/(kg/m³) |
| 3 |
- 工程應用
- 城鎮供水的沉淀和軟化處理;
- 工業工藝生產用水處理;
- 城鎮污水的初級沉淀、深度除磷和泥渣濃縮脫水處理;
- 工業廢水的特殊處理等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