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菌劑通常是指能有效地控制或殺死水系統中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和藻類的化學制劑,按應用領域分為工業殺菌劑及農業殺菌劑兩種。可以干擾病菌的呼吸過程,抑制能量的產生。殺菌劑不僅要根據藥劑的種類選擇,還要根據作物種類及生長期、殺菌劑的種類和劑型、環境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施用濃度。
殺菌劑通常是指能有效地控制或殺死水系統中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和藻類的化學制劑
殺菌劑效果提高的五大方法:
1、合理配置濃度:無論是水劑還是可濕性粉劑藥物,在噴霧前都需要對水稀釋。不同的殺菌劑使用濃度都有要求,因此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配比,合理的配置濃度更有利于殺菌劑發揮效用。如果隨意配比,濃度過高會對作物造成藥害,濃度過低達不到防治要求。
2、適宜噴施時間:噴施殺菌劑的時間與防治效果有直接關系,噴施過早會造成藥劑浪費,且降低防治效果;過遲病原物已經對作物造成危害。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病害發生的規律、預測預報以及具體情況,及時用藥。一般來說,殺菌劑的用藥時間可選擇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
3、提高用藥質量:殺菌劑的用藥質量包括用藥數量、用藥次數和噴藥質量。用藥數量要適宜,用藥過多會增加成本和造成藥害,過少又達不到防治效果,因此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增減。用藥次數可視藥劑殘效期和天氣情況而定,一般每隔10-15天噴施一次,共噴2-3次。如施藥后遇雨,則需補噴。提高用藥質量的方法有噴藥時霧點均勻細密,噴遍植株莖干和葉片。
4、嚴防藥害:殺菌劑造成藥害的原因有很多,藥劑本身、作物敏感度不同、作物的成長階段和氣候條件都會對其造成影響。
可以干擾病菌的呼吸過程,抑制能量的產生
殺菌劑的測定方法:
1、孢子萌發測定法:將不同的藥液噴布于玻片表面或平板上,定量滴加孢子懸浮液,藥液接觸后,經一定培養時間,鏡檢孢子萌發的百分率。
2、抑菌圈法:將病原菌孢子或菌絲的懸浮液與瓊脂培養基混勻,冷凝后,在培養基平面放上消毒的并蘸有不同濃度藥液的圓形濾紙片(直徑6毫米左右),經定溫培養一定時間后,由于藥液的擴散作用,使病菌生長受到抑制,即形成“抑制圈”。測量抑制圈的大小,以比較殺菌劑的毒力。
3、生長速率測定法:在瓊脂培養基中加入藥液,冷凝后接菌的方法,經24-48小時后,觀察菌落生長情況,計算生長速率,并與不含藥劑的對照組生長速度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