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工作原理
超濾是一種膜分離技術,其膜為多孔性不對稱結構。過濾過程是以膜兩側壓差為驅動力,以機械篩分原理為基礎的一種溶液分離過程,使用壓力通常為0.01-0.03M,篩分孔徑為0.005-0.1μm,截留分子量為1000-500,000道爾頓左右。
溶解物質和比膜孔徑小的物質將能作為透過液透過膜濾,不能透過濾膜的物質被慢慢濃縮于排放液中。因此產水(透過液)將含有水、離子和小分子量物質,而膠體物質、顆粒、細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將被超濾膜去除。
超濾運行過程
超濾膜組件有過濾狀態、沖洗狀態、清洗和CEB或EFM四種,運行狀態分述如下:
過濾狀態
超濾的過濾模式有全流(死端)過濾和錯流過濾兩種。
全流過濾時,全部進水透過膜表面成為產水。全流過濾能耗低、操作壓力低,因而運行成本更低。
而錯流過濾時,部分進水透過膜表面成為產水,另一部分則夾帶雜質排出成為濃水。錯流過濾能處理懸浮物含量更高的流體。
過濾時,原水在中空纖維外側流動,原水經壓力差沿徑向由外向能內透過中空纖維后流入內側成為透過液,而截留的物質則匯集在中空纖維的外部。
當超濾的過濾通量較低時,超濾膜的過濾負荷低,膜面形成的污染物容易被清除,因而長期通量穩定;當通量較高時,超濾膜發生不可恢復的污堵的傾向增大,清洗后的恢復率下降,不利于保持長期通量的穩定。
沖洗狀態
隨著超濾膜的長期使用,原水中被截留下來的各種膠體、懸浮物、微生物等雜質會依附于超濾膜的表面,一些細小的微粒會滲入到膜孔中堵塞膜孔,使超濾膜的分離能力和產水量逐漸下降,尤其是源水水質污染嚴重時,更易引起超濾膜的堵塞。因此必須對超濾膜進行短時間的沖洗,以恢復膜的性能,沖洗狀態又分為以下幾步:
反沖洗
超濾膜運行一定時間后必須采用適當的方法清除膜表面或膜孔的污染物,在污染并不嚴重的情況下采用周期反洗的方法。
為了保持恒定的產水率,必須設計合理的反洗方式、時間和頻率。在產水反洗過程中,超濾產水被重新泵入產水出口,超濾纖維膜的透過水一側向進水側滲透,將被截留在膜孔的阻塞物和膜表面的固體懸浮顆粒洗出并從膜組內排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