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砂加重絮凝高效沉淀工藝是項用于給水及污水處理的處理技術,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懸浮物、濁度以及顆粒態有機物。
該工藝通過投加微砂,使污染物在高分子絮凝劑的作用下與微砂聚合成大顆粒的易于沉淀的絮體,從而加快了污染物在沉淀池中的沉淀速度,又結合斜板沉淀的原理,大大減少了沉淀池的面積及沉淀時間,并能得到良好的出水效果。微砂沉淀池工藝已經成功應用了十余年,并擁有大量的工程案例,特別是對于那些處理難度大,出水水質要求高的場合,例如對低溫低濁水、進水水質水量變化較大、高鹽度、含藻類的原水以及含高色度、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都具有很好的處理效果,能夠在10 min 內完成絮凝,20 min 左右的沉淀就可以獲得良好的處理水水質,對于一些用地緊張的區域則更顯其*性。
其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原水或污水首*入混凝池,混凝劑(通常是鋁鹽或鐵鹽) 可以投加在混凝池入口或進水管路上,在攪拌器的作用下混合均勻,隨后進入加有微砂和高分子絮凝劑的注射池。攪拌器的動態混合提高了混凝固體、高分子聚合物和微砂之間相互接觸的可能性。絮凝后水進入熟化池,在該池的入口處也設有高分子絮凝劑的投加管路。熟化池中緩慢的混合過程促使絮體的熟化并使微砂成為新形成的絮體的核心,經過微砂加重絮凝后的絮體直徑可達150 μm以上。
隨后,含砂的絮體在斜板澄清部分實現了高速沉淀,澄清水被集水槽收集,含有微砂的污泥沉淀于池底,由刮泥機收集至沉淀池底部中心的區域,被微砂循環泵按一定比例抽出,經循環管路至水力旋流器。由于微砂與污泥的比重差異,在水力旋流器內離心力的作用下,污泥與微砂分離。由于水力旋流器設置于注射池的頂部,下溢的微砂可以直接回用于注射池,而輕的污泥和大部分水一起向上移動以溢流形式排出水力旋流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