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設備-曝氣生物濾池(BAF)水處理技術說明: 鋪砌生物濾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以下簡稱BAF)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歐美發展起來的一種的污水處理技術,該技術已被證明是一種能、和的污水處理系統。 系統中共三相: ――固相:由粒狀填料組成,提供微生物生長的場所以及SS的截留; ――液相:固相在其中淹沒,由于進水而不斷的更新; ――氣相:由進入濾池的空氣形成。 曝氣生物濾池是一種接觸生長系統,高比表面積及粗糙多孔的顆粒填料,可以積累高達10~15g/L的微生物量,約3倍于懸浮生物系統中的污泥濃度。經過過濾的處理出水,經過底部的集水系統排放。隨著處理的進行,濾層中積累原生物固體及其懸浮固體不斷增加,水流經過濾層的阻力不斷增高,出水速度降,使液位升高。當水位上升一 定的高度時,需進行反沖洗。曝氣生物濾池定期地利用處理后出水進行反沖洗。排除增殖的活性污泥和截留的懸浮物。反沖洗一般為氣水同時反沖洗。
污水處理設備-曝氣生物濾池
曝氣生物濾池工藝解析
曝氣生物濾池是由滴濾池發展而來,屬于生物膜法范疇,起初用作三級處理,后發展成直接用于二級處理,自90年代初在歐洲建成1座采用該工藝的城市污水處理后,該工藝已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廣為流行,目前上已3500多座大大小小的污水處理了這種技術。該工藝綜合了過濾、吸附和生物代謝等多種凈化,使其具、、處理、、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并可省去二沉池等特點。
曝氣生物濾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簡稱BAF)技術是在充分吸取外曝氣生物濾池(BAF)特點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它的大特點是使用一種的球形陶粒填料,在其表面及開口內腔空間生長微生物膜,污水由下向上流經濾料層時,微生物膜吸收污水中的機污染物作為其自身新陳代謝的營養物質,并在濾料層下部提供曝氣供氧的條件下,氣、水同為上向流態,使廢水中的機物得到好氧降解,并進行硝化脫氮。它定期利用處理后的出水對濾池進行反沖洗,排除濾料表面增殖的老化微生物膜,以微生物膜的活性。
曝氣生物濾池處理污水的原理是反應器內濾料上所附生物膜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濾料及微生物膜的吸附阻留和沿著水流方向形成的食物鏈分級捕食以及微生物膜內部微環境的反硝化。
根據曝氣生物濾池中的水流流向,其可分為上向流和下向流曝氣生物濾池,由于上向流曝氣生物濾池接近于理想濾池,所以在實際工程中較多。
曝氣生物濾池反應器為周期運行,從開始過濾到反沖洗完畢為一個的周期。具體過程如下:
經預處理的污水從濾池底部進入濾料層,濾料層下部設供氧的曝氣系統進行曝氣,氣水為同向流。在濾池中,機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NH3-N被氧化成NO3-N;另外,由于在堆積的濾料層內和微生物膜的內部存在厭氧/缺氧環境,在硝化的同時實現部分反硝化,從濾池上部的出水可直接排出系統。
隨著過濾的進行,由于濾料表面新產生的生物量越來越多,截留的SS不斷增加,在開始階段濾池水頭損失增加緩慢,當固體物質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使水頭損失達到限水頭損失或導致SS發生穿透,此時就必須對濾池進行反沖洗,以除去濾床內過量的微生物膜及SS,恢復其處理能力。
曝氣生物濾池的反沖洗采用氣水聯合反沖,反沖洗水為經處理后的達標水,反沖洗空氣來自于濾板下部的反沖洗氣管。反沖洗時關閉進水和工藝空氣,先單獨氣沖,然后氣水聯合沖洗,后進行水漂洗。反沖洗時濾料層輕微膨脹,在氣水對濾料的流體沖刷和濾料間相互摩擦下,老化的生物膜與被截留的SS與濾料分離,沖洗下來的生物膜及SS隨反沖洗排水排出濾池,反沖洗排水回流至預處理系統。
征:
(1)用粒狀填料作為生物載體,如陶粒、焦炭、石英砂、活性炭等。
(2)區別于一般生物濾池及生物濾塔,在去除BOD、氨氮時需進行曝氣。
(3)高水力負荷、高容積負荷及高的生物膜活性。
(4)具生物氧化降解和截留SS的雙重功能,生物處理單元之后不需再設二次沉淀池。
(5)需定期進行反沖洗,清洗濾池中截留的SS以及更新生物膜。
性能特點:
1)生物濾池的處理效果非常好,在任何季節都能滿足嚴格的要求。
2)不產生二次污染。
3)微生物能夠依靠填料中的機質生長,須另外投加營養劑。因此停工后再使用啟動速度快,停機或停工1至2周后再啟動能立即達到很好的處理效果,幾小時后就能達到處理效果。停止運行3至4周再啟動立即很好的處理效果,幾天內恢復的處理效果。
4)生物濾池緩沖容量大,能自動調節濃峰使微生物始終正常工作,耐沖擊負荷的。
5)運行采用自動控制,非常穩定,須人工操作。易損部件少,維護管理非常簡單,基本可以實現人管理,工人只需檢查是否機器發生故障。
6)生物濾池的池體采用組裝式,便于運輸和安裝;在增加處理容量時只需添加組件,易于實施;也便于氣 分散條件下的分別處理。
7)此類過濾形式的生物濾池能耗非常,在運行半年之后濾池的壓力損失也只500Pa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