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資源有著廣泛的用途,它和礦物燃料的區別在于不用燃燒, 因其可輸送性比較低,輸送高溫地熱水的極限距離約100km, 天然蒸汽的輸送距離大約只有10km, 故一般是使地熱能就地轉換為電能或直接利用。目前我國利用地熱主要用于發電、工業烘干及制冷空調、供暖、醫療洗浴、溫室、養殖、農業灌溉等,其應用范圍取決于地熱水的溫度高低。溫度高,可用于地熱發電;溫度低,則只能用于地熱溫室、養殖及農業灌溉。
一、主要用途
1、一般人首先會想到溫泉洗浴,地熱遠不止這些簡單的用途。地熱分高溫、中溫和低溫三類。高于150℃,以蒸汽形式存在的,屬高溫地熱;90℃~150℃,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的,屬中溫地熱;高于 25℃、低于90℃,以溫水、溫熱水、熱水等形式存在的,屬低溫地熱。
2、高溫地熱適合發電,中溫地熱可發電,也可用于房屋供暖,低溫地熱則可用于洗浴、醫療,也可以用于供暖以及溫室種植、水產養殖等。
3、首先考慮用于發電。在國外以中溫地熱水為能源的地熱電站并不少見,美國阿拉斯加已建成用72℃地熱水發電的機組。在中國的云南騰沖,也有一座中溫發電站。
4、地熱井還可用于供暖。除環保、節能外,地熱供暖技術上簡單易行,對溫度的要求也比較寬泛,從 15℃~180℃的溫度范圍均可利用。而103℃的地下熱水,正好可免去加熱,直接引至供暖系統作供暖服務。
5、地熱應進行“梯級”利用,這樣可對地熱資源“物盡其用”,1.用于供暖;2.送入溫泉垂釣中心,提供地板供暖;第三步就是水產養殖,之后引到溫泉種植采摘基地,作特菜和花卉以及各種時鮮果品種植灌溉之用;最后排入溫泉公園的湖里,使其冬天不結冰,綠水常清。
二、開發技術
1、集成創新:即地核原子爐和發電機+地幔地殼的熱巖層+石油鉆探式鉆地熱井+工質優選+蒸汽發電機+發電機=6因素集成。
2、工作循環簡單:即工質吸熱變工質蒸汽→蒸汽機作功→聯動發電機發電。
3、井水閉式循環:即地熱井水在井內閉式循環,不必抽到井外。
4、工質閉式循環:即工作介質按工質貯罐→井爐換熱→蒸汽機→冷卻→回到工質貯罐,是全封閉的循環,不會泄漏。
5、熱功轉換效率高:即采用相變傳熱和換熱,又低溫工作的蒸汽發電機,故一般每孔地熱井裝機在1500~3000KW。
6、建廠成本低:即一般約0.8億元/萬KW,低于核電的2.2億元/萬KW或秸桿發電的2億元/萬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