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式醫院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設計工藝
一、土壤滲濾技術
土壤地下滲濾處理系統是日本開發的一種淺層土壤處理系統。地下滲濾是藉毛管浸潤和土壤滲透作用, 使污水在具有良好滲透性的地層中向四周擴散, 并通過過濾、沉淀、吸附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整個系統居于地下, 無臭味,無噪音, 不影響表面景觀, 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小。地下滲濾具有較好的污水凈化效果。
地下土壤滲濾法在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日益受到重視。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利用地下土壤滲濾法處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夠作為中水回用。
污水先經化糞池或其他預處理構筑物去除大型懸浮物, 然后通過布水管和毛細材料的虹吸作用, 將污水均勻分布于根據現場土質人工配制的通水透氣性能良好的人工土壤中, 人工土壤中聚集著大量微生物和各種微型動植物, 在這些需氧微生物和厭氧微生物的協同代謝作用下, 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吸附、降解和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有機氮被分解轉化為硝酸鹽或氮氣, 污水因此得到凈化和除臭, 凈化的出水通過底部集水管收集、排放或再利用。
地上式醫院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設計工藝
二、處理過程
由于相當一部分微生物固著生長在填料表面,生物接觸氧化法可不設污泥回流系統,也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方便;
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水流屬于*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當有機物容積負荷較高時,其F/M(F為有機基質量,M為微生物量)比可以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污泥產量可相當于或低于活性污泥法;
因裝載填料,生物接觸氧化池單位制造成本略高,一般適用于中小型(Qd≤2500m3/d)污水處理站。
常規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在大中型污水處理中是一種應用廣的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活性污泥處理系統有效運行的基本條件和特點是:
廢水中應有足夠的可溶性易降解物質,作為微生物生理活動必需的營養物,一般活性污泥法必須定期投加按一定配比的營養物質,這樣增加了運行費用和管理難度;
厭氧、缺氧與好氧
該方法能有效清除污水含有的氮磷,在氮磷含量相對較高的污水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需要做好區域劃分,以順利完成硝化、反硝化及生物除磷等過程,進而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
生物膜法
借助基于好氧處理的轉盤,對污水的有機物進行清理。若在反應時氧氣含量充足,則采用這一方法可以去除多種類型的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