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方式電動輸送介質清水揚程10-200流量1L/S-40L/S功率0.55-200認證CCCF
解決方法:調整泵和電機使軸線對準,葉輪經過平衡實驗,不平衡分量需求在3克左右,替換軸承。緣由:軸承缺油或油粘度太大影響光滑,軸承磨損空隙過大,臥式多級泵與電機不同心。
解決方法:加油,換高質量或粘度小的光滑油,替換軸承,調整泵和電機,確保同心。
緣由:臥式多級泵與電機裝置不同心,泵或電機軸承磨損,發生跳動。
解決方法:調整泵和電機,確保同心,替換新軸承。
多級離心泵的容積損失有密封環漏泄損失、平衡機構漏泄損失和級間漏泄損失。級間漏泄損失已經在前面的進行詳細介紹過,本文由長沙多級泵廠家就只對密封環漏泄損失和平衡機構漏泄損失進行介紹,并設計出防止損失的方案。
一、密封環漏泄損失。在葉輪處,設有密封環,在水泵工作時,由于密封環兩側存在著壓力差,一側近似為葉輪出口壓力,一側為葉輪壓力,所以始終會有一部分液體從葉輪出口向葉輪漏泄。這部分液體在葉輪里獲得了能量,但液體并未送出,這樣就減少了水泵的供水量。漏泄液體的能量全部用到克服密封環阻力上了。顯然,密封環直徑Dw愈大,其兩側壓力相差愈懸殊,則泄漏量就愈大。對于定型的多級離心泵,為了減少漏泄量提高水泵的效率,應在許可的情況下把密封環間隙縮小。一般總間隙近似取密封環直徑的0.002,如Dw=200毫米,則總間隙為0.40毫米。裝配時,密封環不可偏心太大,否則,漏泄量也會增加。另外,可用增加密封環阻力的方法減少漏泄量,增加阻力的主要措施是將密封環制成迷宮、鋸齒形等,這同時也增加了密封環的密封長度,了沿程阻力。密封環的漏泄,在某些情況下會引起葉輪的擾動,因此就要合理地設計密封環形式。
二、平衡機構漏泄損失。在不少的多級離心泵中,都設有平衡軸向推力的機構:如平衡孔、平衡管、平衡盤等。由于在平衡機構兩側存在著壓力差,因而也有一部分液體從高壓區域向低壓區域漏泄。平衡孔的漏泄會使多級離心泵的效率降低5%左右。在平衡盤機構中,漏泄量占工作的3%,但
有些比此值大;為了減少漏泄損失,可在不影響平衡力的情況下減小平衡盤的直徑D。

在多級泵中柱塞的往復運動是通過柱塞與隔膜之間的液壓腔液體傳遞給隔膜的.為了維持要隔膜的正常運動要求液壓腔封閉空間內液體(一般采用液壓油)的體積保持不變。這樣才能保證隔膜運動所形成的容積始終等于柱塞的行程容積從而保持泵的的穩定;但在泵的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柱塞密封處將不可避免產生泄漏,與此同時可能有氣體進入液壓腔.此外當補油過多或排出管路壓力意外升高時均可能改變液壓腔內液體的容積,從而影響了的穩定、降低了多級泵的計量精度.為了解決怎樣穩定多級泵的、怎樣穩定計量泵的計量精度問題,采用了所謂的三閥裝置實際是指液壓腔配套的包括補償、放氣、安全保護等三種功能的裝置或裝置的組合體,根據其作用原理的不同又分為自動補償和強制補償兩種三閥裝置。

合理地設計軸向力平衡機構,使之能夠真正充分地平衡掉軸向力,給機械密封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對于一些電廠、石油、化工等領域應用的重要產品,在產品出廠之前,必須做到臺臺試驗檢測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些重要的多級泵可以在轉子上設計一個軸向測力環,對軸向力的大小進行隨時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這種現象大多存在多級泵中,在設計時采取以下措施:
(1)減少兩端軸承之間的距離。泵葉輪的級數不要太多,在多級泵總揚程要求較高的情況下,盡量提高每級葉輪的揚程,減少級數。
(2)增加泵軸的直徑。在設計泵軸直徑的時候,不要簡單地僅考慮傳遞功率的大小,而要考慮機械密封、軸撓度、起動方法和有關慣性負荷、徑向力等因素。很多設計員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3)提高泵軸材料的等級。
(4)泵軸設計完成后,對泵軸的撓度要進行校核檢驗計算

級泵的性能是否達標,取決于它的技術
產品質量是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取決于設計、工藝、鑄造、機械加工、組裝、試驗水平及配套的軸承、密封、監測等方面的水平。我們經常說產品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但對多級泵來說,我認為很難說清楚什么是關鍵技術,很難說水力模型、材料、設計方法或其它什么是多級泵的關鍵技術。我認為關鍵技術貫穿于制造過程的每一個工作細節。對多級泵來說關鍵技術體現在新型材料、新制造工藝、監測設備、新設計方法的應用和精細的做工等方面,從而使多級泵的安全可靠性和運行效率得到提高等,而不是多級泵本身有什么了不起的關鍵技術。
我國多級泵行業對*的認識方面存在一些誤區,有時盲目崇洋。事實上,單就設計水平方面我們與國外相比并不見得有多大的差距。國外設計者也無非是應用計算機使設計速度快了,有些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一些流場計算、強度分析或模擬,但在設計理論和方法上并無什么突破,可以說都差不多。之所以造成我們的產品質量不如進口的產品,主要原因是許許多多我們應該做好、并且能夠做好的大量細節工作沒有做好。可以說,我國多級泵產品質量的差距是我國機械制造工業總體水平與國外水平差距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