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Z-F-5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魯盛環保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且處理效果好,將廢水預處理、物化處理、生化處理及消毒處理單元有機結合在一起。近百種規格的產品,產品質量可靠,深受用戶信賴,保證為廣大用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務。
有益效果:
1、緊湊,體積小,占地面積小,地埋式結構,便于綠化。
2、MBR膜污水處理工藝和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相結合,出水水質好、穩定,不受MBR膜質量及水源問題影響。
3、可根據污水情況,選擇**益生菌快速有效地使出水水質達標。
4、自動在線清理,可不同產同步清洗,提升了效率。
5、經過傳統接觸氧化預處理對水質的適應性強,耐沖擊負荷性能好,出水水質穩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
6、操作簡單,施工方便,無需特殊維護。
WSZ-F-5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主要處理單元及設計參數
①格柵池。采用機械細格柵,格柵寬為0.5m,柵條間距為4mm。格柵的水下部分為不銹鋼材質,定期刮渣、外運。格柵池設計尺寸為4m×0.7m×3.5m,鋼筋混凝土結構。
②調節池。設計停留時間為12h,總容積為1000m3,設計尺寸為20m×10m×5m,鋼混結構,共分8格,全地下式。設提升泵2臺(1用1備),流量為60m3/h,揚程為280kPa,調節池內設有潛水攪拌器和蒸汽管,用于廢水的充分混合和加熱。
③IC厭氧塔。總容積為1400m3,設計尺寸為Ф10m×18m,材質為碳鋼,內壁防腐。在中溫(34~36℃)條件下水力停留時間為17h,容積負荷為5.7kgCOD/(m3·d),COD去除率達到92%,實際沼氣產量可達2800~3100m3/d。IC反應器下設水封箱一臺,碳鋼材質,設計尺寸為Ф1m×1.5m,用于保證IC集氣罩內的正常氣壓。
④SST。總容積為290m3,設計尺寸為Ф6m×10m,材質為碳鋼,內壁防腐,具有調節IC反應器進水水質和顆粒污泥回流的作用。設提升泵2臺(1用1備),量為60m3/h,揚程為280kPa。
⑤氧化溝。共2座,單座設計尺寸為25m×10m×5m,容積為1250m3,磚混結構,半地下式。設計停留時間為24h,溝內設有4臺功率為1.5kW、葉片直徑為1.8m的推流器,用于溝內廢水的推流和混合。供氧系統采用羅茨風機(2用1備),風量為15m3/min,風壓為50kPa。曝氣采用穿孔管,以一次投資為主,減少運行期間的檢修費用。
⑥二沉池。設計沉淀時間為5h,總容積為400m3,設計尺寸:16m×5m×5m,鋼混結構,半地下式。
工作原理
污水從進水管進入初沉池進行沉淀及水解酸化,再通過池間的滲孔擋板進入裝有填料的初沉池進行消化分解,經導流管進入厭氧生物膜池,污水橫向流過其中左右兩室可以對有機污染物進一步吸附、截留和降解,然后由導流管進入生物接觸氧化池內,池內水流方向和氣流方向相反,在微曝氣環境中,使水中的有機物進行好氧降解,而后再由池下部流出,進入環隙區進一步降解,最后由沉淀分離裝置經導流管導入消毒池進行進一步消毒殺菌,潛水提升泵提升清水或自流出水。接觸氧化分離室的剩余污泥由氣提回流裝置回流至沉淀消化池或是厭氧生物膜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環隙區的曝氣量之和一般控制在氣水比0~5之間。
工藝原理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屬于初級的過渡生活處理構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100~350mg/L,有機物濃度CODCr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沉淀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將污泥清掏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要求:化糞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應按《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第4.8.4~4.8.7條確定。污水在化糞池中停留時間宜采用12h~36h。對于無污泥處置的污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污泥的容積。
技術類型
泥水混合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于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后,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淀,這些上升和沉淀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
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淀及出水水質,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沉淀效果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
三相分離
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淀槽參照平流沉淀池技術標準,污水沉淀時間2小時之內。
技術對比
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于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污泥。
工藝流程
化糞池是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備。高效波紋玻璃鋼化糞器內部設有隔板,隔板上的孔上下錯位,不易形成短流,并將整下罐體分成三部分;一級厭氧室、二級厭氧室和澄清室,一級、二級厭氧室底部相通,內部加有“MDS專用特型填料”。這樣的分隔減少了污水與污泥的接觸時間,使酸性發酵和堿性發酵兩個過程互不干擾,同時填料的存在增加了污水污泥與厭氧菌的接觸表面積,大大提高了反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