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流式一體化沉淀池
延續處理。
不同類型的預處理污水排入均化池,然后與其他污水混合,落后于連續處理工藝。混合物的CODcr濃度約為700~900mg/l,連續處理分為冷凝沉淀和冷凝浮選兩個階段。
1、凝結沉淀。
混凝沉淀調節溶液的酸堿度在10-10之間。五個反射器是噴射型的,分為三個網格。其中一個就是把pH提高到10~10。在斜板沉淀池中進行了兩格加入絮凝劑聚丙烯酰胺的實驗,反映了斜板后的固液分離過程。三個網格的停留時間分別為15、15和7分鐘。5mA斜板水箱設計為2m3/m2#h,水箱表面荷載為50%~60%。
豎流式一體化沉淀池
2、混凝氣浮。
二次反射池,也稱為推流式反射池,分為三個單元,更加利的pH回調到8。第二階段添加PAC,第三階段添加PAM,分別反映了進入氣浮池后的固液落后。二級反應罐中三個隔室的停留時間分別為10分鐘、10分鐘和5分鐘。
3、污泥處置。
由于泥漿含油量高,間接壓濾效果差,在泥漿稀釋罐中加入Ca(OH)2,pH值在10左右,可以達到更好的壓濾效果。污泥經板框壓濾機處理后,含水率由99%降至75%~80%。
4、深度處理。
砂濾和活性炭過濾深度處理;從運行效果看,砂濾出水可達到排放標準(CODcr300mg/L)。砂濾的過濾速度控制在10~12m3/m2#h,提供反沖洗的方法是控制水箱內的水壓,反沖洗強度控制在16~18L/m2#s,砂濾后的出水可滿足排放要求。所以活性炭過濾只是應急措施,在某些情況下很少使用。
污泥培養啟動生物處理系統首要步驟是培養數量足夠的細菌族群(污泥)并加以馴化,以便能夠有效處理廢水,當污泥尚未適應廢水性質且數量不足以分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之前,處理出水往往不能達到設計排放標準。因此盡可能在短時間內使得污泥數量達到設計要求就成為啟動生物處理系統首要步驟。
雖然在污水中適當的細菌族群可以自然生長且增加數量,但通常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根據實際情況,或通過進入污水直接培養,或直接從其它污水處理廠“接種”污泥至新建系統為有效縮短污泥培養時間的很好的方法。在試運行階段,進入處理裝置的污水,水量和水質均無法達到設計要求,因此,在這段時間內,應足以培養系統中的生物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