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100立方米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傳統的污水處理設備一般設在地表,占地面積大,集成化程度低,而且操作復雜,不易維護,污水處理效率偏低,不能滿足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
日處理100立方米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包括主體、人孔、水解酸化區、缺氧區、好氧區和MBR膜區,所述主體的內部設有多道隔板,所述隔板將主體內部分隔為水解酸化區、缺氧區、好氧區和MBR膜區,在主體前端設有與水解酸化池相連通的進水口,在進水口的下側設有與其平行的進氣口,在主體底部設有與進氣口相連通的曝氣管,在主體末端設有與MBR膜區相連通的出水口,所述人孔有三個,分別設在水解酸化區、缺氧區和好氧區的上端中間位置。
水解酸化池與缺氧區之間的隔板中間位置設有溢流堰Ⅰ,在缺氧區與好氧區之間的隔板中間位置設有溢流堰Ⅱ,溢流堰Ⅲ1設在好氧區與MBR膜區之間的隔板的中間位置。
厭氧區與好氧區的中央位置分別設有厭氧菌彈性填料和好氧菌彈性填料。
MBR膜區的中央位置設有MBR組件,在MBR組件的上方從左到右依次設有鑲嵌在主體上的羅茨風機和反沖洗系統。
曝氣管在水解酸化池、好氧區和MBR膜區的部分設有均勻排布的曝氣口。
優勢
與目前采用的物理法和化學法相比,在污水處理方面,微生物技術具有一系列的特點和優勢:
①具有很強的吸附力和良好的沉降性,很強的降解能力,不需要高溫、高壓、溫和的條件,污染物經過酶催化即可高效并相對*完成,處理水量大,處理費用低廉,僅為物理、化學法的30% ~ 50%。
②微生物物種豐富、資源廣泛、具有多種代謝類型,幾乎可降解或轉化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天然物質,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易實現變異等特性,一旦新的化合物出現,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從而降解或轉化那些新的化合物。適當地對其加以培養繁殖,特別是在一定條件下加以馴化,就能使之很好地適應各種有毒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環境。通過有針對性地對菌種進行篩選、培養和馴化,可以使大多數的有機物實現生物降解處理,應用面寬。
③微生物處理不僅能去除有機物、病原體、有毒物質,還能去除臭味、提高透明度、降低色度等,處理效果良好。只要找到合適的微生物,給予合適的條件,所有的污染物質都可得到降解或轉化。
④對環境影響小,不產生二次污染,遺留問題少。
⑤直接暴露在污染物下的機會減少。
⑥就地處理,操作簡便,可以避免鋪設不雅觀的機械設備,減少占地面積,基建費、運行費,能耗,管理等,且能滿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工藝路線
1、預處理
預處理工藝一般是作為其他工藝的輔助措施,先期對于超標較多,指標較高的物質進行減量或改變其性質,便于后續工藝的去除。
預處理技術主要是生物預處理和強氧化處理技術。
生物預處理技術的應用
生物預處理是通過生物作用來去除氨氮和部分有機物。微污染水源的生物預處理技術,在國內外的研究和應用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并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普遍的認同。作為微污染水源的預處理,生物處理的主要優點是:對去除NH3-N、NO2-N、AOC*,對有機物、色度、嗅味、TOC、濁度也有一定去除效果。缺點是占地大,處理效果對受水源水質和水溫影響較大。
預氧化技術的應用
主要采用預氯化、預臭氧技術、高錳酸鹽預氧化技術及二氧化氯預氧化技術。
2、預氯化
預氯化在國內已得到普遍使用,用于除藻和降解有機物,費用低廉,但氯與水中有機物生成的消毒副產物對人體非常有危害,應逐步取消在微污染水源中作為預處理的使用。
污水的濕地處理工藝
污水經過土壤滲漏,植物吸收,特別與地表根墊層及節根部微生物相接觸后,軟化水設備滲入凈化溝內。這一過程使污水在耐水性植物、微生物及土壤聯合作用下,通過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及生物反應使污水得以凈化,其作用機理為:
異養菌+有機質+DO→CO2+NH3+H2O
污水中污染物質的凈化機理為:
BOD的去除:BOD去除機理包括過濾、吸附和生物氧化作用,其主要氧源是大氣復氧和水生維管束植物。
SS的去除:沉淀、過濾、吸附作用。
氮的去除:反硝化作用,揮發和作物吸收。
磷的去除:作物的吸收和土壤的吸附固定。
病原體的去除:吸附作用、過濾作用、生物吞噬及其它不利于病原體生存的條件。
另外,由于凈水溝是泥壩溝,溝邊生有雜草,所以在溝水接近出水泵房處,設立2~3處攔草網,以保證出水水質。
進入凈水溝處理后的水達到排放標準,排入小海生態塘進行進一步穩定利用。排水泵房處,由于水源穩定,可進行集中抽水,一般每天啟動3臺泵抽水6~8h即可滿足要求。另外,由于出水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集水井要求容積盡可能大,并采用周邊進水方式。同時要在集水井內水泵喇叭口以上設置2~3層鐵絲網,減少水流的沖擊,以此消除產生生物泡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