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清洗污水處理設備
魯盛環保餐具清洗污水處理裝置主要由預處理單元、生物單元、二沉槽等組成,該設備去除有機物核心單元是在生物單元。
清洗車間污水匯集于調節池,污水有機物濃度高,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此時微生物為弱堿性菌群,它們將污水中的有機物轉化分解同時作為電子供體,進行微水解。由于污水中含較多的懸浮物,在進入生化單元前必須先經過預處理去除大部分的懸浮物,減小生物單元的處理負荷,提高處理效率。生物單元中培養大量的活性污泥,富含好氧型菌群,將有機物分解成CO2作為碳源,菌群將污水中的NH-N轉化成NO-N,通過生物作用去除有機污染物,從而達到國家環保部門規定的排放標準。
餐具清洗污水處理設備應用領域
餐具消毒污水處理
洗碗廠消毒污水處理
洗毛巾廠消毒污水處理
其他相關消毒廢水處理
有益效果
1、本發明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在污水中加入混凝劑,依據混凝(或絮凝)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的部分有機物和磷酸鹽,并通過磷分離反應池、調節池、厭氧發酵反應器、磷回收裝置和微氧脫氮反應器等的設置,實現高效率、低能耗的脫氮、除磷,除磷率高達95%以上,同時脫氮率也可達到84%以上,而且還回收了污水中磷資源,磷的回收率可達85%以上。
2、采用絮凝磷回收技術能夠去除生活污水中的部分有機物,降低微氧脫氮反應器的進水有機負荷。
采用絮凝磷回收技術能夠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大顆粒有機物,可避免堵塞微氧脫氮反應器中的膜組件,緩解膜污染。
采用絮凝磷回收技術能夠去除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在生物處理單元進行除磷,既可以減少聚磷菌與硝化菌之間對碳源的競爭,又可以減少或避免外加碳源,降低污水處理的成本。
3、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相比,本發明采用微氧脫氮技術進行生物脫氮可降低對氧氣的需求,降低能耗。
4、本發明工藝流程簡單,易于實施,穩定性高,操作工藝條件可控,處理成本低,能夠同時滿足脫氮和除磷效果佳的需求,并能回收優質的磷資源,資源與能源回收率高,綠色經濟,能耗低,為資源利用和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易于大規模推廣應用。、
工藝流程
污水經格柵井流入調節池后經提升泵進入生物反應池,借助PLC控制器開啟鼓風機進行充氧作業,生物反應池出水經循環泵進入膜分離處理環節,污水返回調節池。反沖洗泵借助清水池中的處理水達到反沖洗膜處理設備的目的,同時反沖污水返回調節池。提升泵開啟與閉合由反應池的水位進行控制。膜單元的過濾操作與反沖洗操作,能通過手動與自動兩種控制方式實現。
當膜單元需要開展化學清洗作業時,應關閉污水循環閥及進水閥,開啟藥液循環泵、藥洗閥及藥劑循環閥,達到化學清洗的目的。MBR工藝利用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將生化反應池中的大分子有機物及活性淤泥截留住,省略初沉池、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有效達到泥水分離的目的。
設備整體安裝:
本設備由兩組池子組成,一組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池體,另一組為鋼結構池體。鋼筋混凝土池體埋入地下,鋼結構體可埋入地下,鋼結構池體及鋼結構池體基礎上的土建設計圖設備公司提供,要求四周挖掘寬度須比設備平面尺寸大600mm以上。
根據安裝圖,用吊車將鋼結構池體吊入,就位安裝時須在設備公司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不能將箱體位置、方向放錯,然后由設備公司負責池子之間的管道連線。
安裝完畢后須把設備存儲滿水,實驗各管路接口有無滲漏,方可用土填入設備四周與間隙中,并平整地面,把電控柜控制線與設備接通,電控柜與電源接通,接線時注意風機、水泵的轉向。
設備安裝后須保證下雨地面不積水,鋼結構池體的上方不得壓有重物,設備一般不抽空內部污水,以防地下水把設備浮起。
設備調試:
調試工作由設備公司負責,為了加快調試工作,可投入菌種,為了避免菌種流失,可減少進水量并啟動風機進行曝氣,直至填料上長出一層橙黃色生物膜,即完成填料掛膜,然后將進水量增加至額定流量。完成填料掛膜后,再對*生物池內微生物進行馴化,即逐漸減少曝氣量,使*生物池處于缺氧狀態,使填料上微生物變為兼性微生物,然后對微生物進行適應性運轉,直至達到設計要求。
特點
1、埋設于地表以下,設備上面的地表可作為綠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保溫。
2、二級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均采用推流式生物接觸氧化,其處理效果優于*混合式或二級串聯*混合式生物接觸氧化池。并比活性污泥池體積小,對水質的適應性強,耐沖擊負荷性能好,出水水質穩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池中采用新型彈性立體填料,比表面積大,微生物易掛膜,脫膜,在同樣有機物負荷條件下,對有機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氣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
3、生化池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其填料的體積負荷比較低,微生物處于自身氧化階斷,產泥量少,僅需三個月(90天)以上排一次泥(用糞車抽吸或脫水成泥餅外運)。
4、該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除臭方式除采用常規高空排氣,另配有土壤脫臭措施。
5、整個設備處理系統配有全自動電氣控制系統和設備故障報警系統,運行安全可靠,平時一般不需要專人管理,只需適時地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