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t/h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包括依次設置的厭氧池、好氧池、斜管沉淀 池和中水清水池,太陽能驅動地埋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還包括依次連接的 太陽能面板、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電源逆變器和曝氣風機,曝氣風機與設 置在好氧池內的曝氣頭連接。
該設備將污水處理集中統一在主設備中進行污水處理,減少了污水傳輸過程和簡化了處理過程,也避免了外部因素的影響,確保了排放的處理水品質,同時裝置結構緊湊減少了占地面積,這提高了裝置的整體性能,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過程簡化、效率高、出水水質好、結構緊湊、占地小、實用方便,工作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
0.5t/h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流程說明
預處理
由于pH值相當低,在進入處理系統前需調節廢水的pH值,使之達到后級厭氧細菌生物處理所需的中性pH值;加入的堿中和劑(Na2CO3)通過管式靜態混合器與廢水混合,加堿量由在線pH控制器自動控制堿液計量泵的投加流量,加入的堿中和劑還可以部分地去除廢水中的硫酸根離子;調整pH后的廢水經沉淀后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可取代初沉池,有較高的懸浮物去除率;兼有預酸化作用,利用水解和產酸菌反應,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機物、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物質;能進一步防止固體顆粒物進入厭氧生物反應器,同時防止在后級厭氧生物反應器中產生對甲烷菌有抑制作用的硫酸鹽。
厭氧處理
采用三級UASB厭氧處理。UASB反應器是種懸浮生長型的消化囂,由反應區、沉淀區和氣室三部分組成;反應器內部結構主要包括三相分離器和布水系統。厭氧生物處理是一個復雜的微生物化學過程,依靠三大主要類群的細菌(水解產酸細菌、產氫產乙酸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的聯合作用完成。UASB反應器中的污泥,絕大部分是甲烷化細菌,能將廢水中90%以上的有機物轉化為由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氨(NH3)、硫化氫(H2S)混合組成的沼氣,其含量分別約為55%~73%、25%~35%、1%~2%、0.5%~1.5%。
調節池出水經耐腐蝕料漿泵增壓,通過換熱(調試時使用,正常運行時廢水不需加熱)加熱后進入第級高溫(55°C)UASB反應器;一級厭氧出水經沉淀池Ⅱ沉淀后泵入二級中溫(35°C)UASB反應器;二級厭氧出水經沉淀池Ⅲ沉淀后泵入三級中溫(35°C)UASB反應器;廢水經一級高溫和二級中溫共三級厭氧處理后出水COD可降至2000mg/L以下。
厭氧池調試操作
⑴將接種污泥投入厭氧池,用稀釋的廢水浸泡2d,調節厭氧池內pH值約在7.0~7.5之間。
⑵向厭氧池注入生產廢水約1/3池容,再補充生活廢水至設計容量,調試初始應采用較低負荷,一般約為正常運行負荷的1/6~1/4,或取0.1~0.3kgCOD/(m3˙d)。
⑶按約1/4設計處理量連續進水。
廢水處理設計方案中厭氧池無回流泵,在調試階段,應安裝臨時回流泵,將厭氧池出水回流,以增加池內生物菌數量,以免污泥大量流失,回流比約1:4。
生物接觸氧化池同期進行調試,為防止調試階段厭氧池高濃度廢水對生物接觸氧化池的沖擊,應控制從厭氧池流入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廢水量。
⑷應注意池內的溫度變化,升溫不能過快。當厭氧池出水pH<6.5時應增加進水中的堿量,要及時對pH進行檢測。
⑸在上述情況下穩定運行2~3周,可逐步提高厭氧池容積負荷。每次提高0.3kgCOD/(m3.d)左右,穩定運行時間2周左右。
工藝技術
當前流行的污水處理工藝有:AB法、SBR法、氧化溝法、普通曝氣法、膜分離機等,各有其自身的特點。
AB法
該工藝對曝氣池按高、低負荷分為二級供氧。*負荷高,曝氣時間短,產生污泥量大,污泥負荷2.5kgBOD/(kgMLSS•d)以上,池容積負荷在6kgBOD/(m3•d)以上;B級負荷低,污泥齡較長。*和B級亦可分期建設,*與B級間設中間沉淀池。兩級池子的F/M(污染物量與微生物量之比)不同,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體。AB法盡管有節能的優點,但不適合低濃度水質。
SBR法
此法進水、曝氣、沉淀、出水在同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3—4個池子構成一組,輪流運轉,一池一池地間歇運行,故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這種—體化工藝的特點是工藝簡單,由于只有—個反應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相關的設備,一般情況下不設調節池,多數情況下可省去初沉池,故節省了占地和投資,耐沖擊負荷且運行方式靈活,可以從時間上安排曝氣、缺氧和厭氧的不同狀態,實現除磷脫氮的目的。
普通曝氣法
其變型工藝普通曝氣法出現得早,其實際處理效果好,可處理大的污水量,對于Jc-r廠可集中建設污泥消化池,所產生的沼氣可作能源利用。傳統普曝法的不足之處是只能作為常規二級處理,不具備脫氮除磷功能。近幾年,在工程實踐中,通過降低普通曝氣池的容積負荷,可以達到脫氮的目的;在普通曝氣池前設置厭氧區,可以除磷,亦可用化學法除磷。采用普通曝氣法去除BOD,在池型上有多種形式,如氧化溝,工程上稱為普通曝氣法的變型工藝,亦可統稱為普通曝氣法。
氧化溝法
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展而形成的,因其構造簡單,易于管理,很快得到了推廣應用,且不斷創新。目前,氧化溝在應用中發展出了多種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①帕式,簡稱單溝式,表面曝氣采用轉刷曝氣,水深一般在2.5—3.5m。②奧式,簡稱同心圓式,實際應用的多為橢圓形的三環道組成,3個環道采用不同的.DO,如外環為0、中環為1、內環為2,這有利于脫氮除磷。采用轉碟曝氣,水深一般在4.0-4.5m。③卡式,簡稱循環折流式,采用倒傘形葉輪曝氣,水深一般在3.0m左右,但污泥易于沉積。④三溝式氧化溝(T型氧化溝),該工藝由3個池組成,中間作曝氣池,左右2個池兼作沉淀池和曝氣池。其特點是采用轉刷曝氣、水淺、占地面積大、不設厭氧池,不具備除磷功能口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