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m3/d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濰坊魯盛環保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在具體操作時,先將循環水排污水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對循環水排污水進行有機物的去除,再通過電吸附模塊進行脫鹽和回用處理,具體的,先采取臭氧化后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表面生長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完成對循環水排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在此過程中,集臭氧氧化、殺菌消毒、活性炭物理吸附和微生物生物氧化作用為一體,充分發揮物化和生化作用,互相促進,實現去除有機污染物的多重效應,從而達到水質深度凈化的目的,有效降解和去除水中的有機物、藻類及氨氮等。
其中,在臭氧氧化階段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方面直接降解有機物,減少進入活性炭池中的有機負荷;另一方面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改變水中有機物的分子量分布,提高水中有機物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強化后續活性炭工藝對于中小分子量有機物的吸附降解;后一個作用是為后續活性炭工藝充氧,保證水中游足夠的溶氧,有利于活性炭好氧微生物的生長;在活性炭吸附階段,利用活性炭兼具吸附、觸媒和化學反應活性的多重載體功能,使好氧生物群落可以分散在其表面,覆膜形成生物活性炭,以充分發揮生化與物化處理的協同作用,從而延長活性炭的工作周期,大大提高處理效率,改善出水水質。另外,利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作為電吸附模塊的預處理,可有效降低后續電吸附模塊內濃水中有機物的含量,確保濃水回用至脫硫工藝用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另外,經臭氧-活性炭工藝處理后的循環水排污水通過保安過濾系統進入電吸附模塊進行無機鹽的脫除,相比傳統的膜法及離子交換、EDI等除鹽工藝,電吸附對于來水質的含鹽量適應范圍更廣,在實際操作時,可根據產水回用要求進行脫鹽率的設計,產水水質穩定,滿足工業循環回用水指標,產水率均高于現有傳統的脫鹽工藝,濃水量很小,并且濃水測對有機物不產生濃縮,可以保證濃水作為脫硫工藝水時不影響脫硫系統的正常運行。
200m3/d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工藝特點:
1)整體工藝均為水力自流,無機械設備,維護成本低,無停水維修機械的風險,可長周期穩定達標運行;
2)高效絮核裝置中裝填填料,應對生物絮凝體少且輕的狀態,可增強絮凝物之間的碰撞幾率,形成密度較大的晶核,為后續絮凝打下基礎,無需使用污泥回流提升前端的絮凝物濃度;
3)篩板絮凝池中設置了垂直放置的篩板裝置,避免了污泥堵塞問題,并且篩板裝置開孔孔徑合理,可提供更大的水力紊動,使絮凝物凝聚更為密實;
4)水平管高效沉淀池采用哈真“淺池理論”設計,在沉淀區中將豎直的過水斷面分割成沉降距離相等的沉淀管和滑泥斜道,細分了沉淀和排泥功能,縮短了沉淀所需時間,沉淀效率高,在實際的案例中,可根據水質情況超越濾池直接排放;
污水處理過程
(1)將生活廢水匯集于收集池中初沉;
(2)將收集池中的廢水定時格柵處理,除去大塊雜物后引入調節池內,通過調節試劑將廢水pH控制在5.5~7.5;
(3)將調節池內的廢水通入所述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缺氧處理箱中,進行厭氧處理,去除80~85%的氨氮污染物,產生的污泥從排污管排至化糞池;
(4)經厭氧處理后的廢水,進入膜反應箱中,由膜組件進行過濾處理,其產水由集水管進入輸水管路中,產生的污泥由排污管排至化糞池,且定時通過曝氣管在膜反應箱內曝氣,提高過濾效果并對膜表面產生清洗作用,廢水在所述膜反應箱內的COD去除率為80~90%,產水水質指標達到COD為50~100mg/L,氨氮為8~15mg/L,TN為0.3~0.5mg/L,pH為6~9,SS為20~70mg/L;
(5)膜組件的產生通過輸水管路送入清水收集罐,并在進入清水收集罐前通過UV消毒器進行消毒;
(6)清水收集罐內的清水直接外排或作為灌溉水或景觀水;
(7)清水收集罐通過反洗管定期對膜反應箱清洗;
(8)化糞池定期清理,污泥固化外運填埋。
COD,化學需氧量;TN,totalnitrogen,總氮;SS,固體懸浮物;UV,紫外線;PVDF,聚偏氟乙烯。
厭氧反應:
厭氧單元的核心是厭氧反應器。
目前,高效厭氧反應器中的厭氧菌均以可以形成并保持高濃度的顆粒化污泥為特征。代表的顆粒化污泥厭氧反應器有UASB(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和EGSB(膨脹型厭氧顆粒污泥床)兩大類。
前者一般為混凝土建造的池型,后者一般為鋼制的圓柱直立塔型。這兩種厭氧反應器又可根據產酸反應區在反應器的外部和內部,分為“外酸化型厭氧反應器”和“內酸化型厭氧反應器”兩類。前者的特點是需要在反應器前設置一個“預酸化池”,后者則不需要。
“外酸化型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較小,容積負荷較高、水力停留時間較短。反應器內幾乎不發生產酸反應,因此厭氧菌以產甲烷菌為主。因此對進水的溫度、pH值要求很嚴,并且要求進水COD濃度不能超過5000mg/L。為了滿足這些要求,需要將反應器出水進行回流。
“外酸化型厭氧反應器”的代表為IC反應器。
“內酸化型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較大,容積負荷較低、水力停留時間較長。但是,由于不需要預酸化池,所以不產生由此而帶來的臭氣問題。“內酸化型厭氧反應器”的下部為產酸反應區,其上部是產甲烷反應區。兩個反應區內的厭氧菌類型不同,分別為產酸菌和產甲烷菌。而且,兩個反應區的容積(或高度)會根據進水的有機負荷以及有機物分子的不同而自行匹配。
“內酸化型厭氧反應器”不需要出水回流。水流在反應器內自下而上呈活塞流。
“內酸化型厭氧反應器”中污泥床層依靠進水所形成的上升水流和所產生的沼氣上升流達到膨脹。床層的膨脹度不均勻,自下而上逐漸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