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3/d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濰坊魯盛環保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背景技術
我國每年污水排放中,僅10%的生活污水和60%的工業污水得到處理,且其中約有一半工業污水處理設施的出水達不到國家排放標準,其余未處理的污水則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致使我國的水環境遭受了嚴重污染和破壞。據統計,全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中,屬4類和5類水體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并呈進一步惡化的趨勢,136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屬4類、5類和超過5類標準的高達76.8%;約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較大的淡水湖如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富營養化程度逐年加劇;一些地區的飲用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對人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因此,需要更多更的技術來對污水進行處理。
50m3/d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通的預缺氧區、厭氧區、一級缺氧區、二級缺氧區以及好氧區;好氧區的兩個污水出口分別與第SBR區和第二SBR區連通;第SBR區和第二SBR區均與預缺氧區的污泥進口連通;好氧區通過消化液回流渠分別與一級缺氧區和二級缺氧區連通。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強化脫氮的城鎮污水處理工藝,原水按比例進入預缺氧區、一級缺氧區、二級缺氧區以及好氧區;進入預缺氧區的原水與回流的污泥充分反應,后依次進入厭氧區、一級缺氧區、二級缺氧區、好氧區、SBR區進行反應。本發明在不拆除現有生化處理系統的情況,對MSBR功能分區進行重新設計,增加了缺氧區的停留時間,提高了脫氮效果。
工藝
生化處理采用A2O法處理工藝。由于廢水中有機物濃度較高,且含有大量大分子污染物,直接采用好氧處理會使處理效率偏低。生化處理前段采用厭氧處理工藝,利用厭氧反應可使肉類加工工業水中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轉化為水分子易降解的有機物,出水的可生化性能得到改善,這使得好氧處理部分的停留時間小于傳統處理工藝。與此同時,懸浮物被水解為可溶性物質,使污泥得到穩定處理。
厭氧池出水自流缺氧池內,通過無機氧化物中的氧替代分子氧進行生物氧化作用,進一步將有機物分解,并通過反硝化作用去除氨氮。
利用活性污泥法處理肉類加工廢水在技術上很成熟,國內外應用普遍,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所組成。缺氧池出水進入曝氣池,通過曝氣設備充入空氣,空氣中的氧溶解入污水使活性污泥混合液產生好氧代謝反映。曝氣設備不僅傳遞氧氣進入混合液,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夠的交辦而呈懸浮狀態。這樣,污水中的有機物、氧氣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觸反應,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凈化。
技術方案
S1、檢測分流:利用重金屬檢測儀對總水管中的污水進行金屬指標檢測,利用控制閥對上述分流管道的導通狀態進行控制,進而使金屬超標的污水流入工業污水處理組件中,將未達到超標值的污水導流至生活污水處理組件;
S2、工業污水粗處理:上述工業污水處理組件由離子交換池和混合攪拌池組成,利用離子交換池對重金屬污水進行電解,降低重金屬含量后由混合攪拌池添加pH調整藥液以及鐵鹽,進而利用共沉法從污水中制取鐵氧體粉末,降低污水中的金屬含量;
S3、工業污水細處理:上述工業污水處理組件還包括膜分離池和絮凝池,利用膜分離池對污水中的細微顆粒進行篩選過濾,降低金屬殘留量,同時添加絮凝物利用絮凝池將更細微的顆粒物降解,從而達到較好的處理效果;
S4、生活污水處理:上述生活污水處理組件由澄清化泥池、沉淀池、接觸氧化池、深度凈化池和清水池組成,且上述絮凝池與澄清化泥池相導通,經去除重金屬的污水導流至澄清化泥池中,混合生活污水在澄清化泥池中進行進一步的凈化處理,同時利用沉淀池對其進行沉淀,使絮凝物沉淀在沉淀池底部,并定時清理,利用接觸氧化池中添加曝氣管,使曝氣管對污水進行曝氣處理,降低污水中的有害氣體存在,利用深度凈化池中添加相應的消毒液對污水進行凈化,凈化后的清水流入清水池中備用;
S5、凈化檢測:利用相應設備對凈化水中的COD、pH、BOD、氨氮、COD、pH、BOD、氨氮、揮發酚、硫化物和礦物油進行檢測。
單級污泥系統
單級污泥系統的形式包括前置反硝化系統、后置反硝化系統及交替工作系統。
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脫氮流程,通常稱為A/O流程與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流程相比,A/O工藝具有流程簡單、構筑物少、基建費用低、不需外加碳源、出水水質高等優點。
后置式反硝化系統,因為混合液缺乏有機物,一般還需要人工投加碳源,但脫氮的效果可高于前置式,理論上可接近的脫氮。
交替工作的生物脫氮流程主要由兩個串聯池子組成,通過改換進水和出水的方向,兩個池子交替在缺氧和好氧的條件下運行。該系統本質上仍是A/O系統,但其利用交替工作的方式,避免了混合液的回流,因而脫氮效果優于一般A/O流程。其缺點是運行管理費用較高,且一般必須配置計算機控制自動操作系統。、
工藝流程說明:
二級處理工藝流程為“調節池→生物氧化→接觸消毒”。醫院污水通過化糞池進入調節池。調節池前部設置自動格柵。調節池內設提升水泵,污水經提升后進入好氧池進行生物處理,好氧池出水進入接觸池消毒,出水達標排放。調節池、生化處理池、接觸池的污泥及柵渣等污水處理站內產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運焚燒。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另外還有傳統處理方法為首先投加一定量的絮凝劑,然后通過氣浮的方法去除含有的大量蛋白質,脂肪等,后采用活性污泥等方法處理廢水中的溶解性物質。該類方法由于氣浮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添加絮凝劑增加了處理成本,產生了大量含絮凝劑的污泥,同時活性污泥法的運行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整個過程中污泥的處理成本占總處理成本的很大比例。該工藝過程是30年前的技術,多年以來沒有進行提升并改進。隨著環保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當今社會提倡節能減排的主題,發明新的更加環保節能的牛奶加工廢水的處理工藝有著現實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