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噸污水處理設備
一天1噸污水處理設備——常用流程
根據小區廢水處理的原則,應選擇處理效果穩定、產泥少、節能的處理方法。小區系統中的各類建筑物一般均建有化糞池,所以化糞池應與污水處理方法相結合。常用的工藝流程有:
①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接觸氧化池→沉淀池 →出水。
②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 →出水。
③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池→出水。
④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混凝沉淀(加藥)→過濾→出水(物化方法)。
⑤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接觸氧化池→混凝過濾(加藥)→出水。
國內小區污水處理設計中組合式處理廠曾風靡一時,組合式處理指裝配好的或易于組裝的定型設備,其主要優點是施工快,不占綠地。但實際應用表明,存在不少問題。如設備的維修管理困難,對運行情況考核不便,單機處理水量有限,使用壽命等均有待時間驗證。根據工程設計及實際運行經驗,建議日處理能力1000m3以上的污水處理廠宜采用地上式。在水量不大,場地十分緊張時可考慮用埋地設備。
絮凝劑選型需要考慮的因素:
1、污水或污泥的來源、性質、成分(有機物或無機物比例)及固相含量。一般CPAM用于處理有機污水或污泥,APAM用于處理無機污水或污泥。
2、絮團適中。絮團太小影響排水速度,太大又會使絮團束縛較多而降低泥餅干度。
3、絮凝劑的電荷密度。用不同的電荷密度的絮凝劑進行針對性篩選確認佳產品非常關鍵。
4、絮團強度。觀察絮團在剪切作用下要保持穩定或較少破損。
5、絮凝劑的溶解。溶解速度和溶解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水溫、攪拌方式與速度、加藥方式需要關注。
6、脫水設備不同的影響。不同的污泥脫水設備在運行中會對絮凝劑提出不同的效果要求,要根據脫水設備出現的情況及時觀察并調整藥劑投加量、配置濃度、投加點甚至品種。
絮凝劑的使用辦法
污水處理絮凝劑是無毒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帶有正電荷(活性基),對懸浮的有機膠體和有機化合物可有效地凝聚,加藥濃度視原水濁度而定,絮凝劑適合的投加量應由水樣的測試決定,過多或過少的加藥量會降低過濾效果。特別注意性質相反的阻垢絮凝劑會引起凝結反應,導致膜的嚴重污染,本絮凝劑與污水處理絮凝劑兼容;進水PH范圍在5-8;可直接投加或稀釋后投加;與無機絮凝劑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絮凝劑的配藥說明:
使用反滲透生產的水或者除鹽水配制,配藥濃度1%。取污水處理絮凝劑1KG,加入藥箱中,往藥箱中注入除鹽水99KG并攪拌,使藥劑*溶解,配制的藥劑濃度為1%,即約每100L藥液中含藥劑1kg(每1L中含10g)。
使用說明:
加藥點:投加點設在混合器或多介質過濾器前。
加藥量:一般投加量在0.2-10ppm之間,適合的投加量應由水樣的測試決定,過多或過少的加藥量會降低過濾效果。
投加量計算 :例如:已知:進水流量:10m3h;投加濃度:3ppm來計算。投加量=進水流量×投加濃度=10m3h×3ppm(g/m3)=30g/h;計量泵調節:已知計量泵的大投加量為6L/h,調節泵的效率至50%,此時投加量為3L/h(即絮凝劑加入量為30g/h)。
電鍍污泥干燥機的工作原理:
1、污泥由給料機經溜槽進入烘干機內導料板上,隨著筒體的轉動,污泥被導至傾斜揚料板上即被提升到筒體的中心位置,逐漸灑落形成料幕,高溫氣流從中穿過,使污泥預熱并蒸發部分水分。
2、當污泥灑落、移動到活動的篦條式翼板上時,物料又與預熱過的篦條式翼板夾雜在一起,將熱量傳給物料,使部分水分蒸發。
3、翼板夾帶物料提起、灑落,重復多次,物料與熱氣流進行對流和接觸熱交換。
4、同時埋在物料中的清掃裝置,也沿圓弧形揚料板的里側下滑,把揚料板內壁粘附的物料清掃下來。
5、當清掃裝置隨筒體轉過垂直線以后,又在圓弧揚料板背面拖動,將其粘附在揚料板外壁的物料清掃下來。
6、隨著筒體的不斷轉動,使部分水分蒸發,污泥得到進一步干燥。同時,清掃裝置對污泥團球也起到了打碎作用,提高了干燥速度,后污泥干燥后變成低水分的松散物料,由出料口排出。
二:電鍍污泥干燥機的功能特點:
1、抗過載能力強,處理量大,燃料消耗少,干燥成本低。
2、采用順流干燥方式,煙氣與濕物料由同一側進入干燥機,可以利用高溫煙氣獲得很高的蒸發強度,烘干機出口溫度低,熱效率高。
3、烘干機采用“調心式托輪裝置”,使托輪和滾圈的配合^呈線性接觸,從而大大降低了磨損和動力損耗。
4、新型內部結構,強化了對已分散物料的清掃和熱傳導作用,消除了筒體內壁的沾粘現象,對物料水分、粘性的適應性更強針對污泥等高水分物料具有干燥效率高、效果好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