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m3/h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使很多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隨著水資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們可以利用的水資源逐漸減少。為此,必須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才能使這一問題獲得有效緩解。換言之,只有采用科學、的污水處理技術,才能使污水得到凈化,也才能使其恢復利用價值。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污水處理技術的探究工作,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減輕水資源的污染。
0.5m3/h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在我國環保工程污水處理中,一種比較常用的污水處理技術就是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它包括活性污泥處理技術和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兩種。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同時這些被吸附的污染物又被污泥狀絮凝物內的氧元素所氧化,釋放出對人體無害的二氧化碳氣體和水。使用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所形成的污泥濃度一般在4g/L。
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通常會依附于填料的表層這一特征,由此形成膠狀的生物膜、這種生物膜擁有表面積大、微型小孔數量多、吸附能力較強的特征。利用這些特點來對水中的微生物進行處理,能夠有效的將水中所含有的有機物進行分解和再利用。污水廠在進行污水處理時,污水會不斷流動,而流動的污水會受到氣流的影響與生物膜之間不斷的進行接觸,這時生物膜會吸附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機污染物和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然后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就開始分解污水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在這整個生物膜污水處理過程中,生物膜會不斷進行新陳代謝,衰老的生物膜會逐漸脫離本體,然后隨著污水的沉淀物在沉淀池當中和水體發生分離。
PACT技術
PACT技術又稱為生物炭法,國外認為該技術是污水處理技術中有發展前景的一個新型廢水生化處理技術。該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將粉末活性炭與回流的含碳污泥投入到生化進水池或曝氣池中,并對污泥濃縮池中排出的剩余污泥進行污泥脫水處理。在曝氣池內,活性污泥附著在粉末活性炭上,可大幅度提升污泥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提高COD的降解去除率。與普通的顆粒活性炭處理技術相比,PACT技術的動態吸附容量遠遠高于顆粒活性炭處理技術,在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的同時,還能保證出水中的COD能夠達到*排放標準。一般情況下,運用PACT技術可使活性炭吸附處理COD的動態吸附容量在。換言之,就是使用1kg粉末活性炭能夠去除1kg-3.5kg的COD。由此可以說明,PACT技術能夠有效處理難以降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質。
(1)預處理系統
粗格柵及提升泵房設計尺寸為16 m×6.2 m×8 m。配備回轉前耙式粗格柵2臺,柵隙寬b=20 mm,功率為1.1 kW,1用1備。提升泵房設3臺潛水泵,2用1備,單臺流量為330 m3/h,揚程為15 m,功率為18.5 kW,1臺變頻。
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設計尺寸為30.4 m×6.5 m×3.2 m。選用自動除渣的回轉式細格柵2臺,柵隙寬b=5 mm,功率為0.75 kw,1用1備,配套1臺無軸螺旋輸送機。曝氣沉砂池設計大流量時水力停留時間為12.6 min,配備雙槽橋式吸砂機1臺,驅動功率2×0.55 kW,撇渣電機2×0.55 kW。設砂水分離器1臺,流量為3.16 L/s,功率為0.37 kW。羅茨鼓風機2臺,1用1備,流量為2.17 m3/min,功率為5.5 kW。
調節池與事故池設計尺寸為41.2 m×22.8 m×5.2 m,設計停留時間為4.7 h,有效水深為4.5 m。池體配置潛水攪拌器8臺,單臺直徑為320 mm,轉速為960 r/m,功率為4 kW;潛水泵5臺,單臺流量為210 m3/h,揚程為7 m,功率為7.5 kW。
(2)二級生物處理系統
多模式AAO反應池設計尺寸為41.1 m×32.5 m×6.8 m,有效水深為6 m,總停留時間為18.7 h。反應池混合液濃度MLSS=4 000 mg/L,污泥產率系數為0.87,污泥負荷為0.090 kg BOD5/(kg MLSS·d),內回流比為300%。主要設備配置:雙曲面攪拌機10臺,每臺功率為2.2 kW;曝氣器1 308個,每個曝氣量為2 m3/h;混合液回流泵6臺,單臺流量為210 m3/h,揚程為1.2 m,功率為1.5 kW。
輻流式二沉池2座,每座池內徑為18 m,設計大時表面水力負荷為0.82 m3/(m2·h)。主要設備配置:中心傳動單管吸泥機2臺,單臺電機功率為0.55 kW。
污泥泵房設計尺寸為5.4 m×4 m×5.5 m。主要設備配置:回流污泥泵4臺,2用2備,單臺流量為210 m3/h,揚程為6 m,功率為7.5 kW;剩余污泥泵2臺,1用1備,單臺流量為45 m3/h,揚程為10 m,功率為2.2 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