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鉛廢水處理設備技術--電滲析法:
它具有耗能少、經濟效益好、使用壽命長、裝置設計與系統應用靈活、方便等點。利用電滲析處理含鎳廢水的研究較多,對于處理含鉛廢水,國內的陳浚朱潤曄等在實驗室范圍內對蓄電池廠的含鉛廢水用電滲析法進行了處理研究。在常溫、工作電流密度為3Ac2、物料流量為300Lh的實驗件下,含鉛廢水經5~6次循環處理,出水的電導率在10μscm以下,達到了專業標準ZBK84004—89《鉛酸蓄池用水》中的標準,處理后的廢水可作為純水回用到蓄電池的配酸工藝,可望實現廢水的“*”,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含鉛廢水處理設備技術--電滲析法:
由于上述各種除鉛方法在使用中各存在不同的缺點,因此尋找天然無毒,無二次污染且具有高吸附量的除鉛材料,仍是除鉛技術研究方面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其中,精細化工清潔生產工藝技術逐漸得到重視,此技術的特點是少廢,無廢,并且強調了資源化技術與廢水處理的結合,在含鉛廢水處理中得到一定應用。另外,礦物材料在環境中的利用也引起了環境工程界的重視,但其應用仍處于被動地位。國外的硅微囊技術、納米技術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環保領域。因此,由納米級超細微粒壓制燒結而成的納米材料可負載于某些天然礦物吸附劑上,制得復合材料。利用這種復合材料去除鉛的應用,有一定的發展前景。YingSong等曾經在實驗室模擬環境下制成人工結構土,即用一種濕土作為原材料,在其上面加入基質物,對合成含鉛礦物廢水和熔渣廢水進行了處理。出水含鉛量在10μgL以下,去除率90%以上。但作者并沒有對作用機理進行解釋,只是推斷了三種可能性。因此,可以探索天然材料與生物材料相結合的處理含鉛廢水的方法并研究其作用機理。天然材料可以作為生物材料的載體,避免了微生物固定包埋工藝帶來的成本附加和降低吸附能力的影響,具有廣闊的前景。